金方伯邀泛浣花溪

解缆江村外,溪沙失旧痕。夕阳来灌口,秋水下彭门。

清吹临风缓,神鸦得食喧。百花潭上好,新月破黄昏。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泛舟浣花溪的宁静画卷,充满生活气息和自然之美。

开头两句写诗人解开船绳出发,发现溪边沙岸被水流冲刷得变了模样——这种细微观察立刻让人感受到溪水的灵动。随后镜头拉远:夕阳从灌口方向斜照过来,秋日的溪水向着彭门方向流淌。这两句用"灌口""彭门"两个地名巧妙点出溪水流向,同时用"夕阳""秋水"营造出温暖的秋日氛围。

中间两句突然热闹起来:风中传来悠扬的笛声,乌鸦们争抢食物发出喧闹。这一静一动的对比特别生动,仿佛能听见乌鸦扑翅争食的声音,闻到空气中晚风送来的乐声。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当新月升起时,百花潭的景色最美,这弯新月像一把银钩,轻轻划破了黄昏的暮色。"破"字用得极妙,把新月穿透暮霭的瞬间动态定格成永恒。

全诗就像一组流动的镜头:从近处船缆特写,到中景的溪流夕阳,再到耳畔的风声鸦鸣,最后定格在新月潭水的全景。诗人用寻常景物——变样的沙岸、归巢的乌鸦、初升的月亮,组合出令人心醉的黄昏意境,展现出对生活细节的诗意捕捉。

王士祯

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馀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然传其衣钵者不少。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然辨驳议论多错愕、失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