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

昔诵少陵诗,今观岱岳奇。
青连齐鲁迥,势压华嵩危。
云雾通三岛,乾坤绕四陲。
何时上高顶,细读汉唐碑。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望岳》是作者登临泰山时有感而发,融合了眼前壮景与历史情怀的佳作。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它的魅力:

第一层:从"读诗"到"看山"的震撼 开篇用对比手法,说过去只是读杜甫(少陵)描写泰山的诗,如今亲眼见到泰山奇景。就像我们通过照片知道某地很美,但亲临现场时仍会被震撼一样,诗人发现真实的泰山比诗歌描绘的更壮阔——青翠山色绵延整个齐鲁大地,气势比华山、嵩山更雄伟。这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体验,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第二层:泰山的地理与神话意象 诗人用"云雾通三岛"巧妙连接现实与传说。泰山云雾让人联想到蓬莱等海上仙山(三岛),而"乾坤绕四陲"形容泰山如同世界的中心,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既写出泰山高耸入云的实景,又赋予它神话色彩。就像我们现在说"黄山云海像仙境"一样,让景色有了梦幻感。

第三层:触摸历史的渴望 结尾的"汉唐碑"是全诗点睛之笔。诗人不满足于看风景,更想登上山顶研读古代碑刻,这种渴望揭示了泰山的另一重价值——它是活着的历史博物馆。就像游客去长城会想触摸砖石感受沧桑,诗人也想通过碑文与汉唐先人对话,把眼前的山水和文明记忆串联起来。

全诗用普通人登山的视角,先被自然景观震撼,继而联想到神话传说,最后落点在对历史文化的追寻上,层层递进中完成了一次从视觉享受到心灵洗礼的升华。语言虽简练,却包含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哲理思考。

曾棨

曾棨(1372-1432) 字子棨,号西墅,江西永丰人。明永乐二年状元,人称“江西才子”。其为人如泉涌,廷对两万言不打草稿。曾出任《永乐大典》编纂。曾棨工书法,草书雄放,有晋人风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