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柏林寺观吴道子壁间画水作长歌志之
君不见东南大地之水称汪洋,远趋日本连扶桑。
画师要与玄衣使者斗驱入,赵州东郭祇园墙。
沺沺汗汗失涯涘,一笔两笔分低昂。
冲飙怒转势倔强,陡然起立波为扬。
我闻江深五里海十里,今此下窥无底谁能量。
回头忽见墨痕变,冯夷气静开生面。
慈航宝筏来有无,尺咫蓬莱水清浅。
浪皱靴纹削可平,并刀剪取澄江练。
长康漫夸玄武宫,思训羞传大同殿。
学道曾参观水术,探奇复作画水歌。
良工下笔畏缺漏,文水武水胥包罗。
愿以天瓢汲泱漭,用浇半生胸中抑塞不平之坎坷。
忆昔南浮淮泗,北步洪河,乘风欲破万里浪,大力横截生鼋鼍。
胡为乎萍流梗泛随秋波,珊瑚生枝不在网,圆折方折谁观摩。
浮槎有人天上去,中洲无梁那得过。
吴道子,吴道子,但知画水焉知他。
吾其衰病嗟蹉跎,水乎水乎奈尔何!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柏林寺观赏吴道子壁画时的震撼感受,借画中水的意象抒发人生感慨。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谁能量")用夸张手法描写壁画中水的磅礴气势。诗人说东南大海的水原本就浩瀚无边,但画师吴道子竟能把整片海洋"赶进"寺庙墙壁。画中的水浪汹涌澎湃,深不可测,仿佛真实的海浪要冲破墙壁。
第二部分("回头忽见"到"胥包罗")笔锋一转,描写画中水的另一种形态——平静如镜的水面。这里水面像丝绸般平滑,能照出蓬莱仙山的倒影。诗人称赞吴道子的画技超越了古代名家顾恺之和李思训,既能画狂暴的"武水",又能画柔和的"文水"。
第三部分("愿以天瓢"到最后)诗人由画及人,抒发个人感慨。他想舀取画中圣水来洗涤半生坎坷,回忆自己南北漂泊却壮志难酬的经历。最后对吴道子发出感叹:你只懂得画水,哪知我面对人生困境的无奈?这种无力感就像面对浩瀚江水时的渺小。
全诗最精彩的是将"画水"与"人生"巧妙结合:画中水的狂暴与平静,对应着诗人内心的激荡与无奈;画师能驾驭各种形态的水,而现实中人却难以掌控命运。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让普通的观画体验升华为深刻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