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酺 怀古和曹秋岳(案《瑶华集》题作“金陵怀古”。)

一片淮清波底月,迢递钟山何处。
飞烟迷燕幕。
有百种呢喃,差池相妒⑴。
桂子三秋,荷花十里,曾忆当年事否。
更结绮临春(案《瑶华集》题作“临春高楼曲,),奈美人尘土,风流已误⑵。
况雨汛糟丘,风喧歌管,泪干丝絮。
飘零如逆旅。
看魂梦、千里随烟渡。
宁知道、花晨月夕,地角天涯,乌啼更有谁回顾。
春去几多时,烦问取、怎生留住。
恨芳草、斜阳路。
青山相忆,见说高门如故。
鲍照芜城欲赋(以上《倚声初集》。)。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以金陵(今南京)为背景,通过今昔对比的写法,抒发了深沉的怀古之情。

上片从眼前景物切入:月光下的秦淮河清澈见底,远处的钟山若隐若现。飞烟中燕子忙着筑巢,呢喃声此起彼伏,仿佛在争奇斗艳。这里用"桂子三秋,荷花十里"勾起对金陵往昔繁华的回忆——桂花飘香、荷塘连绵的盛景。但紧接着笔锋一转,提到"结绮临春"(南朝陈后主修建的豪华楼阁),带出"美人尘土"的残酷现实:再风流的人物终将化为尘土。

下片转入更深沉的感慨:人生如漂泊的旅店,连梦魂都随着烟波飘荡千里。用"花晨月夕"与"地角天涯"形成强烈对比,突出物是人非的凄凉。春去难留的无奈,化作对"芳草斜阳"的怅恨。结尾提到鲍照(南朝诗人)写《芜城赋》的典故,暗示金陵这座古城就像鲍照笔下荒芜的广陵城,昔日的辉煌只剩断壁残垣。

全词最打动人的是时空交错的画面感:月光下的秦淮河与记忆中的十里荷塘重叠,燕语呢喃中仿佛听见古人的叹息。作者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让繁华与荒凉、永恒与短暂在景物对比中自然呈现,让读者自己体会历史沧桑。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令人回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