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歉收的寒冬突然迎来大雪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从忧愁到欣喜的情感转变,同时寄托了对来年丰收的美好期盼。
前两句写环境背景:歉收年份的冬天反常地温暖(水不结冰),诗人在官署中独自发愁。这里用"愁城"比喻内心郁结的愁绪,显得形象生动。
中间四句突然转折:纷扬的大雪像少女翩翩起舞(纤腰舞),照亮了诗人昏花的老眼。诗人用两个巧妙的比喻赞美雪花——说它像易碎的玉却更显珍贵,像未经雕琢却自然天成。这里既写实景,又暗含人生哲理:天然去雕饰的事物往往最动人。
最后两句展望未来:大雪预示着来年庄稼丰收(农谚"瑞雪兆丰年"),诗人仿佛已经看到粮仓堆满的景象。这种从眼前雪景联想到未来丰收的写法,使诗歌意境得到升华。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由愁转喜的情绪变化流畅,最后以充满希望的画面作结,展现了古人"天人感应"的自然观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特别是"玉不坚牢终可贵,花非剪刻自然成"两句,既写雪又写人,耐人寻味。
袁燮
(1144—1224)庆元府鄞县人,字和叔,号絜斋。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八年进士。调江阴尉。浙西大饥,前往赈恤有方。宁宗即位,为太学正。庆元党禁起,以论去。召为都官郎官,迁司封郎官、国子祭酒。后为礼部侍郎。与丞相史弥远争议和事,被劾罢。起知温州,进直学士。卒谥正献。有《絜斋集》、《絜斋家塾书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