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法华寺

高岫拟耆阇,真乘引妙车。
空中结楼殿,意表出云霞。
后果缠三足(一作尺),前因感(一作取)六牙。
宴林薰宝树,水溜滴金沙。
寒谷梅犹浅,温庭橘未华。
台香红药乱,塔影绿篁遮。
果渐轮王族,缘超梵帝家。
晨行踏忍草,夜诵得灵花。
江郡将何匹,天都亦未加。
朝来沿泛所,应是逐仙槎。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法华寺的佛寺美景,同时融入了佛教哲理,整体像一幅充满禅意的山水画。

开篇用"高岫拟耆阇"形容寺庙所在的山峰高耸入云,仿佛传说中的佛教圣地。"空中结楼殿"四句用夸张手法表现寺庙建筑的雄伟壮观,佛塔高耸入云,殿宇仿佛悬在空中,云雾缭绕如同仙境。

中间部分细腻描写寺院环境:"宴林薰宝树"到"塔影绿篁遮"八句,用梅花、橘树、芍药、绿竹等意象,勾勒出寺院四季常青的景色。特别用"寒谷"与"温庭"的对比,暗示寺院既是清修之地,又充满生机。

后八句转入佛教思想的阐发。"果渐轮王族"等句通过佛教典故,表达修行成佛的愿望。"晨行踏忍草"两句生动展现僧人日常修行生活:清晨踏着沾露的草地漫步,夜晚诵经时仿佛看到灵花绽放。

结尾四句将寺院比作人间仙境,说即便是繁华都市也比不上这里的清幽。最后以"逐仙槎"作结,把寺院比作通往仙境的船只,给人无限遐想。

全诗巧妙地将实景描写与佛教思想结合,既有"塔影绿篁遮"这样清新的画面,又包含"缘超梵帝家"这样的哲理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把一座佛寺写得既真实又空灵,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佛门的清净与超脱。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