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困境中的孤独与无奈,同时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忧虑。
开头两句写环境:小路幽深狭窄,野草茂密,几乎淹没了行走的路径。这里不仅是实写道路难行,也暗喻人生道路的艰难。
接下来两句直接表达心情: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命运坎坷,甚至害怕出门,因为露水沾湿衣裳(“多露”象征外界的艰难或他人的眼光)。
中间四句写诗人的徘徊与感慨:他犹豫不决,最终选择隐居山林,像古代隐士一样漫步山间。然而,春天花朵凋零,时光悄然流逝,美好的年华也在不知不觉中消逝。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心声:他想告诉志同道合的朋友(“素心人”),岁月无情,曾经的青春容颜恐怕早已改变。这里既有对友人的牵挂,也隐含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无奈。
精髓与魅力: 1. 画面感强:通过“幽径”“蔓草”“春花”等意象,营造出荒凉、孤寂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 情感真挚:诗人直接表达对命运的无奈、对时光的焦虑,容易引起共鸣。 3. 隐喻巧妙:用自然景物象征人生困境,比如“蔓草没行路”暗示前路迷茫,“春花萎”比喻青春易逝。
整首诗语言朴素,但情感深沉,适合普通读者理解并感受其中的哀愁与哲思。
朱右
朱右(1314年-1376年),字伯贤(一字序贤),自号邹阳子,临海章安(今属椒江区)人。生于元仁宗延祐元年,元末从陈叔夏、林景和游,又受文法于李孝光。以荐授庆元路慈溪县儒学教谕,调萧山,擢主簿。至正二十年(1360年),授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转员外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曾诣阙献河清颂,不遇而归。洪武三年(1370年),召修元史。洪武六年,修日历,除翰林院编修。洪武七年,又修洪武正韵。不久,迁晋府右长史。卒于明太祖洪武九年,卒年63岁。他博通经史。著有白云稿五卷,《四库总目》又有春秋类编、秦汉文衡、元史补遗等,并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