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楼令·垂柳板桥低

垂柳板桥低,娇莺着意啼。
正门前春水初齐。
记取鸦头罗袜小,曾送上,窅娘堤。
花底惜分携,苔钱旧径迷。
燕巢空落尽芹泥。
惟有天边眉月在,犹自挂,小楼西。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日离别的伤感画面,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细腻动人。

上片开头用"垂柳""板桥""娇莺"三个意象,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春日美景——低垂的柳枝轻拂着小桥,黄莺在枝头婉转啼鸣。门前春水刚涨满,正是踏青的好时节。这里暗藏伏笔:如此美景却要面对离别。接着用"鸦头罗袜"这个细节,回忆心上人穿着精致黑头小袜的模样,曾在这堤岸送别。"窅娘堤"这个地名暗示着别离的愁绪。

下片转入现实场景。在花丛下依依惜别后,再回来时,长满青苔的小路已难辨认,燕子窝空了,筑巢的泥也干了,暗示人去楼空。唯有天边那弯如眉的月亮,还像当初一样挂在小楼西边。这个结尾非常巧妙,用不变的月亮反衬人事变迁,月亮成了这段感情唯一的见证者。

全词最动人的是对细节的捕捉:女子的小袜、长苔的小径、干涸的燕巢,这些具体意象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可感可知。最精彩的是结尾的月亮,既是实景描写,又象征永恒不变的思念,让整首词的意境瞬间开阔,余韵悠长。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