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寄索庵

澹澹离云,凄凄紫陌,香尘飞雪。
泪滴鲛绡,愁盈珠勒,一霎成抛撇。
别去叮咛,传来芳信,频寄锦书休绝。
倩东风、吹向天涯,悄悄把离愁说。
减去沈腰,霜添潘鬓,怎似前秋离别。
镜裹分鸾,灯前瘦影,羞把湘帘揭。
有恨黄昏,无情玉笛,催落江梅寒月。
问今宵、多少凄凉,枕棱衾缺。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离别后的思念之苦,像一封寄给远方爱人的深情书信。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感受它的情感:

上片(开头到"悄悄把离愁说")像电影开场的长镜头:天上飘着离别的薄云,路上铺着凄冷的落花,马蹄扬起带着香气的雪尘。这些景物都在说"舍不得"——手帕被泪水浸湿,马鞍上满载忧愁,转眼就要分离。人虽远去,却反复叮嘱要多写信,甚至拜托春风当邮差,把思念悄悄捎到远方。

中片("减去沈腰"到"羞把湘帘揭")是憔悴的特写镜头:主人公瘦得腰带都松了,白发比去年更多,连镜子里的自己都不敢认。最揪心的是"羞把湘帘揭"这句,明明想透过帘子看远方,却又怕看见空荡荡的庭院,这种矛盾心理把思念写活了。

下片("有恨黄昏"到结尾)转入深夜独白:黄昏本就很熬人,偏偏还有笛声来添乱,连月亮都冷冰冰地照着凋谢的梅花。最后两句最扎心——今晚的凄凉该怎么计算?就看空了一半的枕头,和怎么裹都暖不起来的被窝吧。这种具象化的描写,让读者直接体会到"形单影只"的滋味。

全词妙在把抽象的情绪变成可触摸的意象:用松掉的腰带丈量消瘦,用变宽的枕头证明孤独,连春风都成了传话的邮差。这种将情感"物化"的手法,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共鸣。

徐灿

徐灿(约1618-1698),字湘苹,又字明深、明霞,号深明,又号紫言(竹字头)。江南吴县(今苏州市西南)人。明末清初女词人、诗人、书画家,为“蕉园五子”之一。光禄丞徐子懋女,弘文院大学士海宁陈之遴继妻。从夫宦游,封一品夫人。工诗,尤长于词学。她的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兴亡之感。又善属文、精书画、所画仕女设色淡雅、笔法古秀、工净有度、得北宋人法,晚年画水墨观音、间作花草。著有《拙政园诗馀》三卷,诗集《拙政园诗集》二卷,凡诗二百四十六首,今皆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