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兵部任畹郎中

常思剑浦越清尘,豆蔻花红十二春。昆玉已成廊庙器,
涧松犹是薜萝身。虽同橘柚依南土,终愧魁罡近北辰。
好向昌时荐遗逸,莫教千古吊灵均。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一位名叫任畹的官员的赠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欣赏、自谦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前四句用对比手法写两人的不同境遇: 1. "常思剑浦越清尘"——常想起你(任畹)在剑浦(地名)超然出众的样子 2. "豆蔻花红十二春"——用豆蔻花比喻对方,说他已经优秀了十二年("十二春"可能是虚指多年) 3. "昆玉已成廊庙器"——夸对方像美玉已成国家栋梁("廊庙器"指朝廷重臣) 4. "涧松犹是薜萝身"——自比山涧青松却还像藤蔓般卑微("薜萝"指隐士的粗衣)

后四句通过比喻表达复杂心情: 5. "虽同橘柚依南土"——虽然我们都像橘树一样生长在南方(可能指同在地方任职) 6. "终愧魁罡近北辰"——但惭愧你像北斗星般接近皇帝("魁罡"指北斗,"北辰"喻君王) 7. "好向昌时荐遗逸"——希望你在盛世推荐被埋没的人才("遗逸"指隐士贤人) 8. "莫教千古吊灵均"——别让后人像悼念屈原(灵均)一样惋惜人才被埋没

全诗亮点: - 用"豆蔻花"夸朋友年轻有为,"昆玉"赞其品质高贵 - 自称"涧松"显清高,但"薜萝身"又透露出怀才不遇 - 最后两句既是对朋友的期许,也暗含对自己处境的无奈 - 通篇没有直接抱怨,但通过"橘柚""魁罡"的对比,让读者感受到文人既想保持气节又渴望被重用的矛盾心理

这种既赞美对方又流露自身感慨的写法,展现了古代文人交往时含蓄委婉的特点,也让现代人看到古代知识分子在仕途与理想间的挣扎。

陈陶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