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僧元皎因病

此僧迷有著,因病得寻师。话尽山中事,归当月上时。
高松连寺影,亚竹入窗枝。闲忆草堂路,相逢非素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是一首描述寻找僧人的诗,题目名为《寻僧元皎因病》。接下来我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你分析这首诗。

首先,诗的前两句“此僧迷有著,因病得寻师”,说明诗人想要寻找一位僧人,而这个僧人可能不太容易找到,于是诗人开始了他的寻找之旅。这里提到僧人因病而得以被寻访,似乎暗示了僧人并非主动与人交往的状态,而诗人能够找到他是因为某种机缘。这样的开头让读者对这次寻访充满期待和好奇。

接着,“话尽山中事,归当月上时”,描述了诗人找到僧人后,两人畅谈山中琐事,一直聊到月亮升起才归去的情景。这里展现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诗人与僧人的深厚友谊和心灵的交流。同时,月亮的升起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相聚的美好瞬间。

然后,“高松连寺影,亚竹入窗枝”,这两句描绘了寺庙周围的环境。高高的松树映衬着寺庙的影子,低矮的竹子则透过窗户进入室内。这样的环境给人一种宁静、幽深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仙境之中。同时,这些自然元素也暗示了僧人的修行环境和心境。

最后,“闲忆草堂路,相逢非素期”,诗人回忆起与僧人在草堂相遇的情景,感慨这次相遇并非预定的时间。这里的“闲忆”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留恋。同时,“相逢非素期”也暗示了这次相遇的难得和珍贵。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寻找僧人、与僧人畅谈、欣赏寺庙环境以及回忆过去美好时光的情景,展现了一种宁静、和谐、远离尘嚣的氛围。诗中的自然元素和细节描绘使得这首诗充满了生活情趣和艺术魅力。同时,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相遇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杨凝

杨凝(?—802)唐代诗人。字懋功,虢州弘农人,杨凭之弟。生年不详,约卒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少孤,受母训。长善文辞,与兄凭、弟凌皆有名。大历中,踵擢进士第,时号“三杨”。凝由协律郎三迁侍御史,为司封员外郎。坐厘正嫡媵封邑,为权幸所忌,徙吏部。稍迁右司郎中。宣武董晋表为判官。亳州刺史缺,晋以凝行州事,增垦田,决淤堰,筑堤防,水患为息。时孟叔度纵横挠军治,凝亦荒于酒。董晋卒,(公元799年)凝走还京师,阖门三年。拜兵部郎中,以痼疾卒。凝著有文集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