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南山九里旧鹊村作
弊庐接箕颍,北望嵩山隅。
兹岭雄且秀,彩翠横天衢。
家世事灵岳,岩栖安敢渝。
从俗因迹化,归静知心愚。
上违先人训,下怜菲薄躯。
自问何功业,谬与贤俊俱。
执羁翊龙羽,秉笔游鸿都。
尸禄负诸己,日使田园芜。
常恐白云意,溘尽黄埃涂。
妙年负恩德,欲去何踟蹰?
明主本尚道,黄屋均蓬壶。
饮惠可冥分,归事烧金炉⑴。
兹岭雄且秀,彩翠横天衢。
家世事灵岳,岩栖安敢渝。
从俗因迹化,归静知心愚。
上违先人训,下怜菲薄躯。
自问何功业,谬与贤俊俱。
执羁翊龙羽,秉笔游鸿都。
尸禄负诸己,日使田园芜。
常恐白云意,溘尽黄埃涂。
妙年负恩德,欲去何踟蹰?
明主本尚道,黄屋均蓬壶。
饮惠可冥分,归事烧金炉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储光羲的作品,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矛盾心情。
1. 开篇写景,引出隐居情怀 诗人住在靠近箕山、颍水的地方,北望雄伟秀丽的嵩山。这里的山岭壮丽多彩,仿佛横贯天际。这样的美景让他联想到自己家族世代崇尚自然、隐居山林的传统,因此他内心渴望远离尘嚣,回归宁静的生活。
2. 反思人生,矛盾挣扎 诗人承认自己违背了祖辈隐居的训诫,选择了入仕为官。他自问并无什么功业,却跻身于贤能之士的行列,内心感到惭愧。在朝堂上,他觉得自己只是徒有虚名,未能真正有所作为,反而荒废了田园生活。
3. 对自由的渴望 他常常担心自己会被世俗的尘埃淹没,失去高洁的志向(“白云意”象征超脱世俗的理想)。虽然年轻时曾受朝廷恩惠,但他内心始终犹豫是否该离开官场,回归自然。
4. 最后的释然 诗人认为,真正的明君崇尚自然之道,宫廷(“黄屋”)和仙境(“蓬壶”)并无差别。既然已经享受过朝廷的恩惠,不如顺其自然,安心归隐,追求炼丹修道的逍遥生活。
核心思想 这首诗展现了古代文人在仕与隐之间的挣扎。诗人既向往自由的山林生活,又因现实责任而无法彻底放下官场。最终,他试图在精神上找到平衡,认为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内心超脱,就能获得真正的宁静。
魅力所在 - 自然与心灵的呼应:嵩山的壮美景色成为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使读者感受到他对自由的渴望。 - 真实的情感矛盾:诗人不掩饰自己的犹豫和愧疚,让读者看到古代文人的真实心态。 - 哲理性的结尾:提出“心远地自偏”的智慧,即使身在官场,也能通过修道保持精神自由。
整首诗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思考,容易引起现代人对“理想与现实如何平衡”的共鸣。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