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拟寒山子诗六首 其二》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清冷的山林之夜,通过自然景象和内心感受,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宁静致远的心境。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细节和意境。
木落湫水寒,千峰正岑寂。
这句描写了一幅秋末冬初的山林景象。树叶凋零,使得湫水边显得格外清冷。千座山峰静悄悄地沉睡着,没有一点人的痕迹,显得格外寂静。这里通过“木落”、“湫水寒”、“千峰岑寂”等词语描绘出一种空寂的氛围,让读者想象到一个宁静、清冷的自然环境。惟闻虎啸声,不见人行迹。
这里的“惟闻虎啸声”写出了山林中偶尔传来的动物叫声——虎啸。这种声音在寂静的环境中显得格外响亮,这也反映出了山林的辽阔和寂静。同时,“不见人行迹”则进一步强调了这里的空旷和少有人迹。这种对比使得“虎啸声”更加引人注目,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原始的、自然的力量。霜露湿岩莎,月轮挂空碧。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描写了山林中的自然景象。霜露带着寒意打湿了岩石边的草丛,而月亮高挂,满天碧空则成了月轮的背景。这里的“霜露湿岩莎”表现出山林中清晨的清新,而“月轮挂空碧”则描绘了一个明亮而宁静的画面。这两个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美,仿佛置身于一个纯净的世界。此时观此心,独坐盘陀石。
最后两句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在这样宁静优美的环境中,诗人感到自己的心灵也变得纯净。他独自坐在一块盘陀石上,沉浸在这样的景致中,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一句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仰慕之情,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心灵安慰的愿望。这就是他此时观此心的真实写照。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愿望。诗中的景象和情感都显得十分和谐统一,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行端
(1254—1341)元僧。临海人,字元叟,一字景元,自称寒拾里人,俗姓何。世为儒家。十一岁在馀杭化城院出家。成宗大德中赐号慧文正辩禅师,主中天竺,迁灵隐。后主径山作大护持师二十年。工诗文。有《寒拾里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