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帝琅邪城讲武应诏诗
治兵闻鲁策,训旅见周篇。
教民良不弃,任智理恒全。
白日映丹羽,赪霞文翠旃。
凌山炫组甲,带水被戎船。
凝葭郁摧怆,清管乍联绵。
早逢文化洽,复属武功宣。
愿陪玉銮右,一举扫燕然⑴。
教民良不弃,任智理恒全。
白日映丹羽,赪霞文翠旃。
凌山炫组甲,带水被戎船。
凝葭郁摧怆,清管乍联绵。
早逢文化洽,复属武功宣。
愿陪玉銮右,一举扫燕然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古代军事演习的壮观场面,同时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军事训练的智慧(前四句) 诗人开篇用历史典故说练兵的重要性:春秋时鲁国有完善的兵法(鲁策),周朝典籍也记载了军队训练方法(周篇)。他认为既要教导士兵遵守纪律(教民),也要善用智谋(任智),体现古人"文武并用"的军事思想。
2. 震撼的演习画面(中间六句) 用绚丽的色彩描绘演习场景:阳光照在红色箭羽上,彩霞映着翠绿旌旗。士兵们穿着闪亮铠甲翻越山岭,战船像衣带般铺满水面。军乐声时而悲壮(凝葭指悲凉的芦苇笛声),时而连绵激昂,这些视听描写让人仿佛亲眼看到千军万马的恢弘气势。
3. 报效国家的志向(后四句) 诗人说自己生在文化昌明的时代(文化洽),又遇上军事强盛的时期(武功宣),最后直接表达心愿:希望能跟随皇帝(玉銮指帝王车驾)出征,像汉代名将那样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展现古代文人"投笔从戎"的家国情怀。
全诗亮点在于将枯燥的军事训练写得如盛大庆典,金戈铁马中透着艺术美感。最后突然转为个人抒情,让壮阔场景有了情感落点,这种"大场面+小愿望"的结合特别能引发共鸣。
王融
(467—493)南朝齐琅邪临沂人,字元长。王僧达孙。博涉有文才。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竟陵王萧子良特相友好,为“西邸八友”之一。欲兴家业,上书武帝求自试,迁秘书丞。帝幸芳林园,禊宴朝臣,使融为《曲水诗序》,文藻富丽,当世称之。后子良复奉融为宁朔将军、军主。及武帝病笃,融欲矫诏立子良,事败,郁林王即位,收狱赐死。融文辞捷速,为永明体代表作家。今存《王宁朔集》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