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秋日江边泊舟的萧瑟画面,充满了孤独与哀愁的情绪。
上片写傍晚泊舟时的所见所感。开篇"帆回雁咽"四个字就勾勒出孤帆归航、雁声呜咽的凄凉场景。船绕行在水边树梢间,夕阳的余晖渐渐消失在江天交界处,这些光影的消逝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希望的渺茫。"不尽凄凄切切"直接道出了词人心中绵延不绝的哀伤。
下片转入夜间情景。月光洒在船篷上,本应静谧美好,却因"满篷寒月"的"寒"字显得格外清冷。最折磨人的是整夜听着两岸树叶在西风中沙沙作响,这声音既衬托出夜的漫长,又像在诉说无尽的愁绪。
全词通过"雁咽"、"残阳"、"寒月"、"西风"等意象的层层叠加,将视觉所见与听觉所闻融为一体,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漂泊者那种挥之不去的孤寂与哀愁。最妙的是结尾处"两岸叶"的沙沙声,既写实又富有象征意味,把无形的愁绪化作了可听可感的自然声响。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