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华美的歌舞场景,核心在于用动态画面传递青春与情感的微妙张力。
前两句搭建舞台:用"朱丝玉柱"(红色琴弦/白玉琴码)和"罗象筵"(华美坐席)勾勒出贵族宴席的奢华,而"飞琯促节"(笛声急促)配合少年舞者,形成声色交织的鲜活场景。这里乐器与舞者形成奇妙呼应——急促的笛声推着少年起舞,整个画面充满流动的韵律感。
后两句聚焦特写:舞者"短歌流目"(轻唱时眼波流转)的细节,暴露了表面的欢愉下藏着心事。"未肯前"的迟疑与"含笑一转"的掩饰,构成矛盾姿态,最终"私自怜"点破本质:这场华丽表演背后,是舞者无人知晓的孤独自伤。
全诗妙在"以乐写哀"——用璀璨的舞台反衬寂寞心事。就像现代演唱会上,偶像在聚光灯下微笑表演,观众却看不见他转身时眼里的落寞。这种青春盛放与隐秘忧伤的交织,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产生共鸣。
萧衍
梁高祖武皇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知事,母张尚柔。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为武帝,庙号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