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邺(yè)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邺:邺城,东汉末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注释
邺:邺城,东汉末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环绕,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是建安文学的中心。
简析
元好问认为西晋诗坛中继承了建安文风的有不少,建安风骨的影响还是比较大(“壮怀犹见缺壶歌”),但也有了“儿女情多,风云气少”(钟嵘评张华诗语)的诗歌。建安风骨是元好问所肯定的诗歌风格,所以他以张华为例,认为张华虽然以其诗绮靡婉艳,文字妍冶而名高一时,但是缺乏豪壮慷慨之气,至于到了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更是儿女情长,风格婉约。“奈若何”句表明了元好问对绮靡文风的不满情绪,对诗歌绮靡文风的发展的认识。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元好问对诗歌发展的评论,用简单比喻来说就是"文坛代代有才人,但风格总在变"。
前两句说三国时期邺城(曹操父子周围)的文人才气,到晋朝依然很多,连喝酒摔壶的豪放场景("缺壶歌")都能写成壮怀激烈的诗。这里夸的是建安文学那种大气磅礴的风格。
后两句用对比手法:如果嫌张华的诗缺少风云气概(指不够豪放),那么晚唐温庭筠、李商隐那些婉约新风格的诗,又让人怎么办呢?这里其实是说每个时代审美不同,没必要用固定标准衡量所有诗。
全诗核心观点:诗歌风格随时代变化,不必厚古薄今。就像现在有人觉得老歌更有味道,但新风格也有其价值。诗人用历史案例告诉我们,文学欣赏需要开放包容的心态。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