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早春时节的生动画面,充满了自然生机与人间烟火气。
前两句"鶗鴂初鸣洲渚满,龙蛇洗鳞春水暖"用声音和动作展现春天的到来:水鸟在河洲上初次啼叫,冬眠的蛇开始在水里游动。这里用"洗鳞"这个拟人化的动作,把蛇比作龙,既形象又带着几分神话色彩,让人感受到春水的温暖和万物的苏醒。
后两句笔锋一转,从自然景物转向人间生活:"病多欲问山寺僧,湖上人传石桥断"。诗人可能身体不适想去寺庙求医问药,却听说湖上的石桥断了,暗示着现实生活中的阻碍。这种转折让诗歌有了更深的内涵——在万物复苏的春天,人却可能面临种种困境。
整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用欢快的自然景象反衬人生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春天的生机勃勃与人的病痛、交通的阻断并存,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美好与困难总是相伴相生。语言通俗却意境深远,就像一幅水墨画,既有写实的细节,又留给人想象的空间。
陈陶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