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 答和王西园送别
春去久,怕逢客馆长昼。寄君书到正街头,濯枝雨后。
那堪黄浦晚潮生,一帆吹下如溜。
忆当日,方邂逅。按歌新记红豆。酒间移烛和予词,霎时草就。
匆匆散去镇蹉跎,蜀葵花发时候。
骊驹唱罢频把袖。看江流、如许颦皱。遥指垂杨渡口。
更短亭、东上酒家,依旧欲放歌,何时还又。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朋友离别时的复杂心情,用日常生活的画面传递深厚情感,读起来像在看一部怀旧电影。
上片从时间流逝的感慨开始。"春去久"三个字立刻营造出时光飞逝的氛围,诗人怕在驿馆度过漫长白天,点出离别的煎熬。雨后街头寄信、黄浦江晚潮、帆船顺流而下的画面,像一组蒙太奇镜头,用具体场景代替直白的伤感。
中片切换到回忆模式。当初相遇时一起听歌写词、把酒言欢的快乐时光,与"蜀葵花开"的明媚景象相互映衬。但"匆匆散去"的转折,又带出好景不长的遗憾。这里用"红豆"暗喻相思,用"移烛"的细节表现当时创作的投入,都是很生活化的表达。
下片回到现实中的离别。"骊驹唱罢"用古曲暗示离别时刻,频频挽袖的动作写出不舍。江水的波纹被比作皱起的眉头,把无形愁绪具象化。最后以酒家、短亭、垂杨渡口这些典型送别场景收尾,"何时还又"的疑问留下开放式结局,让余韵绵长。
全词妙在把抽象情感溶解在具体事物中:雨后寄信、酒馆填词、江边送行,每个画面都像老照片一样真实可触。时间在回忆与现实间自由跳跃,形成情感张力。语言看似平实,但"濯枝雨""如溜"等精炼表达,让寻常景物有了诗意光泽。
毛奇龄
毛奇龄(1623—1716)清初经学家、文学家,与兄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人。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明末诸生,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寻假归不复出。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共四百余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