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五十七首 其二十六

南阳师,肌骨好。洞山价,也难讨。沩山翁,云岩老。重注破,成鼓倒。

分明行官路,不觉入荒草。葛藤因此到而今,业识茫茫何日了。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讲了一个关于修行和人生困惑的禅理故事。

前六句像是在介绍几位修行者:南阳师身体强健,洞山的高深境界难以企及,沩山翁和云岩老都是德高望重的老修行。但接下来笔锋一转,说他们"重注破,成鼓倒"——意思是即便这些高人反复讲解佛法,最终也像敲破的鼓一样徒劳无功。

"行官路"比喻按常规修行,"入荒草"象征迷失方向,说的是很多人明明走在修行正道上,却不知不觉陷入困惑。最后两句点明主题:这些纠缠不清的烦恼(葛藤)从古延续至今,人们被世俗妄念(业识)蒙蔽,永远在迷茫中打转。

全诗用日常事物作比喻:破鼓、官路、荒草、葛藤,把抽象的修行困境写得生动具体。它不是在贬低高僧,而是说即便最厉害的修行者,也难以用语言帮人真正开悟。最后留给读者一个警醒:我们是否也整天被各种妄念牵着鼻子走?怎样才能跳出这个怪圈?

释道昌

释道昌(一○八九~一一七一),号月堂,又号佛行,俗姓吴。霅之宝溪(今浙江吴兴)人。年十三祝发,逾二年谒妙湛于道场寺,悟彻。于是以遍参为志,游淮楚湖湘间,依长灵卓、保宁玑、圆悟勤诸大宗师。年二十三归省妙湛于净慈寺,俾掌藏为众说法。又补穹窿瑞光,迁育王。高宗建炎中退席。绍兴初居间中大吉,徙秀峰龟山,移金陵蒋山,奉旨擢径山灵隐。三十一年(一一六一),退藏灵泉。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四),主临安府净慈寺。七年卒,年八十三。为青原下十四世,雪峰妙湛思慧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