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斋陈大卿政成暇蒐讨河渠为乡国长久虑开万
四明瀛海堧,大田沃多稼。
三江纳行潦,九谷偏畏夏。
治水宜讲行,时哉及閒暇。
方当暑如惔,孰谓晴可乍。
十雨非所忧,一暴良已怕。
东有钱湖浸,寒玉渺无价。
西有它山源,盈科通昼夜。
维此两支邑,厥田俱下下。
问之何因尔,水道无所舍。
河伯空望洋,旱魃巧乘罅。
缅思井田规,畎浍分溆汊。
培浚傥高深,怒潮敢雄跨。
官但督赋舆,谁肯趋田驾。
六辅能即功,百泉岂难壩。
愿言均此施,利泽侔造化。
尽复淮南陂,端可侪杜亚。
三江纳行潦,九谷偏畏夏。
治水宜讲行,时哉及閒暇。
方当暑如惔,孰谓晴可乍。
十雨非所忧,一暴良已怕。
东有钱湖浸,寒玉渺无价。
西有它山源,盈科通昼夜。
维此两支邑,厥田俱下下。
问之何因尔,水道无所舍。
河伯空望洋,旱魃巧乘罅。
缅思井田规,畎浍分溆汊。
培浚傥高深,怒潮敢雄跨。
官但督赋舆,谁肯趋田驾。
六辅能即功,百泉岂难壩。
愿言均此施,利泽侔造化。
尽复淮南陂,端可侪杜亚。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靠海临江的农业地区(四明地区)面临的水利问题,以及作者提出的治水方案。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农民"靠天吃饭"的困境,同时表达了作者心系百姓的治理智慧。
诗歌开头像展开一幅水墨画:海边肥沃的农田(大田沃多稼)却因为三条江的泛滥(三江纳行潦)和夏季多变的天气(九谷偏畏夏)而收成不稳。这里用"晴可乍"(晴天突然变脸)、"一暴良已怕"(一场暴雨就让人害怕)等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农民面对自然灾害的无力感。
中间部分具体分析问题根源:东边有钱湖的水源(寒玉形容湖水清澈),西边有它山的活水,但两个支流县区(两支邑)却土地贫瘠(厥田俱下下)。原因在于水道规划不当(无所舍),就像河神望着汪洋却用不上(河伯空望洋),旱灾趁机作乱(旱魃巧乘罅)。
接着提出解决方案:作者怀念古代井田制的水利系统(缅思井田规),建议通过深挖河道、加高堤坝(培浚傥高深)来抵御潮水。批评当下官员只知收税(官但督赋舆),却无人实地考察农田(谁肯趋田驾)。用"六辅能即功"(六个辅助工程就能见效)等句子强调治水其实不难。
结尾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希望这些措施能像自然造化般造福百姓(利泽侔造化),恢复像淮南陂那样的水利工程,让治水功绩堪比唐代水利专家杜亚。全诗既有对现实的犀利批判,又饱含为民请命的赤诚,在朴实无华的叙述中展现出古代知识分子的担当。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