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 萤
春原草宿。
酿湿痕作影,光散林麓。
近水偏多,避月还明,飞飞自照幽独。
西风不醒雷塘梦,化万点、秋魂相逐。
更那堪,雨暗黄昏,败井废苔凝绿。
还记荷亭露坐,小池乍退暑,凉气吹烛。
绕遍花阴,巧入湘帘,笑倚画罗同扑。
而今一院繁星乱,但冷飐、萧萧疏竹。
等恁时,闲贮绡囊,怕展翠笺重读。
酿湿痕作影,光散林麓。
近水偏多,避月还明,飞飞自照幽独。
西风不醒雷塘梦,化万点、秋魂相逐。
更那堪,雨暗黄昏,败井废苔凝绿。
还记荷亭露坐,小池乍退暑,凉气吹烛。
绕遍花阴,巧入湘帘,笑倚画罗同扑。
而今一院繁星乱,但冷飐、萧萧疏竹。
等恁时,闲贮绡囊,怕展翠笺重读。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以萤火虫为主题,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展现了时光流逝中的怅惘之情。
上片写秋日萤火虫的凄凉景象。开篇用"春原草宿"埋下伏笔,暗示这些萤火虫是从春天存活到秋天的幸存者。词人用"湿痕作影"形容萤火虫微弱的光芒,它们在林间、水边、月下孤独飞舞。"雷塘梦"的典故暗指隋炀帝的繁华旧梦,暗示这些萤火虫就像前朝遗民。秋雨黄昏中,萤火虫在破败的井台和苔藓间闪烁,更添萧瑟。
下片转入回忆。词人想起夏日荷亭纳凉时,萤火虫在花间穿梭,调皮地飞入帘帐,引得人们欢笑扑捉。那时的萤火虫是欢乐的象征。而如今庭院里虽然仍有繁星般的萤火,却只能在竹影间冷冷飘动。结尾处词人想把萤火虫装在纱囊里,却又怕打开旧书信时触动回忆,将物是人非的感伤推向高潮。
全词最动人的是将萤火虫的光与人的情感交织:春日的生机、夏日的欢愉、秋日的凄凉,最终都化作点点微光,照亮了词人内心的孤独。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普通昆虫成为承载情感的绝佳载体。
蒋春霖
蒋春霖(1818~1868)晚清词人。字鹿潭,江苏江阴人,后居扬州。咸丰中曾官两淮盐大使,遭罢官。一生潦倒,后因情事投水自杀(一说仰药死)。早年工诗,中年一意于词,与纳兰性德、项鸿祚有清代三大词人之称,所作《水云楼词》以身遭咸丰间兵事,特多感伤之音,诗作传世仅数十首,称《水云楼賸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