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草焚来应见史,橐金散尽只留书。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诚与失败的感慨。下面我为您深入浅出地分析一下:

首先,“谏草焚来应见史”这句话,意思是指诗人曾经为了国家的利益,写了大量忠诚的建议书(谏草),但这些谏言最终没有被采纳,就像被焚毁的草稿一样,无法见之于史册,即没有被历史所记录。这里的“应见史”暗示了诗人的遗憾和无奈,因为他的忠诚和建议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

接下来,“橐金散尽只留书”这句话,描述了诗人为国家付出了大量财力和精力,甚至散尽了全部财产,但最后剩下的只有那些留下的建议书。这里的“橐金”指的是诗人自己的财产,而“只留书”则意味着诗人留下的只有那些未能改变现实的文字。

整首诗通过这两个比喻,传达了诗人对于忠诚被辜负、努力得不到回报的感慨。诗人虽然为国家付出了很多,但最终留下的只有那些未能改变现实的文字,这种无奈和遗憾之情跃然纸上。

总之,这首诗揭示了忠诚与失败的矛盾,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忠诚不被认可的无奈和感慨。它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人生的感叹。

朱公绰

朱公绰,字成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吴郡志》卷二八)。景祐四年(一○三七),为海宁州盐官令。宝元二年(一○三九),权海宁州书记。康定元年(一○四○),再任盐官令。历知彭州、广济军。神宗熙宁八年(一○七五),知舒州。仕至光禄寺卿。事见《乐圃馀稿》卷九《朱氏世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