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

妾本蚕家女,不识贵门仪。藁砧持玉斧,交结五陵儿。
十日或一见,九日在路岐。人生此夫婿,富贵欲何为。
杨柳徒可折,南山不可移。妇人贵结发,宁有再嫁资。
嫁女莫望高,女心愿所宜。宁从贱相守,不愿贵相离。
蓝叶郁重重,蓝花若榴色。少妇归少年,华光自相得。
谁言配君子,以奉百年身。有义即夫婿,无义还他人。
爱如寒炉火,弃若秋风扇。山岳起面前,相看不相见。
丈夫非小儿,何用强相知。不见朝生菌,易成还易衰。
征客欲临路,居人还出门。北风河梁上,四野愁云繁。
岂不恋我家,夫婿多感恩。前程有日月,勋绩在河源。
少妇马前立,请君听一言。春至草亦生,谁能无别情。
殷勤展心素,见新莫忘故。遥望孟门山,殷勤报君子。
既为随阳雁,勿学西流水。尝闻生别离,悲莫悲于此。
同器不同荣,堂下即千里。与君贫贱交,何异萍上水。
托身天使然,同生复同死。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一个普通养蚕女子的口吻,讲述了她对婚姻和爱情的朴素价值观,语言直白却充满力量。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不愿贵相离")是女子的自述。她说自己出身贫寒,丈夫虽然结交权贵经常外出,但她认为富贵并不重要。她用"杨柳能折断但南山不可撼动"作比喻,强调女子要从一而终的信念,认为婚姻宁可选择贫贱相守,也不要富贵分离。

第二部分("蓝叶郁重重"到"何异萍上水")用比喻表达对爱情的看法。她把爱情比作冬天炉火般温暖,而变心就像秋天被丢弃的扇子。通过"朝生菌易朽"的比喻,暗示没有真心的感情不会长久。在丈夫出征时,她叮嘱丈夫要像大雁忠贞不渝,不要像流水轻易变心。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是总结。把贫贱夫妻比作浮萍上的水珠,虽然卑微但密不可分,表达了愿同生共死的决心。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养蚕女的第一视角,真实呈现古代劳动妇女的婚姻观 2. 善用日常事物作比喻(炉火、扇子、菌类、萍水等),通俗易懂 3. 反对嫌贫爱富的婚姻观,强调感情忠诚胜过物质条件 4. 在丈夫出征的背景下,更凸显出平凡爱情的可贵

诗中"宁从贱相守,不愿贵相离"、"同生复同死"等句,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穿越时空的情感力量。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