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陂塘·闰枝属题光绪乙未山塘秋泛图,步韵

念家山、几多尘梦,而今凭向谁语。
浮生竟坐流离老,无分犯烟咨雨。
难再遇。
还剩得当年,一二寻秋侣。
商量画趣。
已看惯危烽,吊残宿草,回首甚情绪。
江南路。
欲采蘋花未许。
华胥知谁何处。
吴娘尽荡凌波影,愁问鹭来沤去。
重认取。
是试茗调琴(四字虎邱题名,吾宗贤事也。),步步诗来路。
松盟错迕。
且望帝伤春,避戎话夜,休怅旧游阻。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对故乡和往事的深沉怀念,以及战乱年代下的漂泊之苦。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故园之思 开篇"念家山"直接点明主题——思念家乡。作者说这些乡愁像"尘梦"一样飘渺,如今连倾诉的对象都没有,凸显孤独感。"浮生竟坐流离老"一句更是道尽因战乱流离失所、虚度光阴的无奈。

2. 物是人非的感慨 词中提到当年一起赏秋的朋友只剩零星几人,连"画趣"(作画的兴致)都要靠"商量"才能提起。通过"危烽"(战火)、"宿草"(荒坟)这些意象,展现时局动荡带来的沧桑巨变。

3. 江南水乡的怅惘 下半阕用江南典型风物"蘋花""吴娘(船娘)""鹭鸟"勾勒水乡画面,但"未许""愁问"等词却表明这些美景已不可亲近。特别提到虎丘"试茗调琴"的雅事,更反衬出当下雅致生活不复存在。

4. 复杂情感的收束 最后用"望帝伤春"(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哀愁,用"避戎话夜"(躲战乱时夜谈)记录现实,最终以"休怅旧游阻"自我宽慰,在伤感中透出几分豁达。

全词通过今昔对比,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动荡紧密结合,既有"烽火连三月"的时代印记,又有"何处是归程"的游子之悲。语言虽含蓄,但"流离老""吊残宿草"等表述能让现代读者清晰感受到战乱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