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卧平沙

古木卧平沙,摧残岁月赊。
有根横水石,无叶拂烟霞。
春至苔为叶,冬来雪作花。
不逢星汉使,谁辨是灵槎。

译文及注释

古木卧平沙,摧残岁月赊(shē)
一棵古树横卧在沙地之上,它备受摧残树龄已经老大。
平沙:指广阔的沙原。岁月:年月。泛指时间。赊:久远。

有根横水石,无叶拂烟霞。
树根横穿进石缝中寻求水分,也没有叶子来拂动烟霞。
水石:指流水与水中之石。烟霞:烟雾;云霞。

春至苔(tái)为叶,冬来雪作花。
春天到了枝上滋生苔藓当叶子,冬天枝上落雪如开花。
春至:春天来到。

不逢星汉使,谁辨是灵槎(chá)
没有遇到银河的使者,谁能辨认出这就是上天的木筏?
星汉:指天河,即银河。灵槎:能乘往天河的船筏。槎:木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棵古树横卧在沙地之上,它备受摧残树龄已经老大。
树根横穿进石缝中寻求水分,也没有叶子来拂动烟霞。
春天到了枝上滋生苔藓当叶子,冬天枝上落雪如开花。
没有遇到银河的使者,谁能辨认出这就是上天的木筏?

注释
平沙:指广阔的沙原。
岁月:年月。泛指时间。赊:久远。
水石:指流水与水中之石。
烟霞:烟雾;云霞。
春至:春天来到。
星汉:指天河,即银河。
灵槎(chá):能乘往天河的船筏。槎:木筏。

创作背景

此诗《文苑英华》卷一八七入“省试”类。《石仓历代诗选》卷三十三,题前有”试“字。清人试律诗选本,亦多选之。此题唐人存诗仅此一首。从王泠然无落第记载,极其中第后经历诸多而年寿不永推测,此诗极有可能即是开元五年(717年)应试时所作。

赏析

此诗首联上句直接从正面破题,下句承写诗题中之“古”字,一“赊”字形容年代久远,是对“古”字的申写,同时总起全诗。次联主要具体描写古木的卧姿。一“横”字暗暗点题。三联上句承写二联下句的“无叶”二字。此联从不同的时间角度描写古木,不言古木无叶无花,而言其春以苔为叶,冬以雪为花,极其巧妙灵动,得艺术辩证法三昧。然而,无论春夏秋冬,古木始终无叶无花,毫无生机,人们不禁要问:如此古木又有何用?这便逗出末联作一突起,指出此木乃良材,只可惜不遇伯乐而已。此联在这一表层意义的背后,蕴藏着作者的寄托,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赏识,以有所作为的迫切愿望。

此诗产生的时代比较早,八句,与一般试律诗的六韵十二句略不同,为后人提供了有唐早期试律之范本。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棵横卧在沙地上的古老枯树,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和孤独的命运。

前两句写古树横卧在沙地上,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摧残。"赊"字用得很妙,表示岁月仿佛是一笔永远还不完的债,暗示古树承受了太多时光的摧残。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展现古树的生存状态:树根像横卧水中的石头,光秃的枝干够不着天上的云霞。春天时青苔成了它的"叶子",冬天时白雪成了它的"花朵"。这些想象既写出古树的枯槁,又赋予它别样的生机,说明它虽然枯萎,却依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如果没有遇见认识"星汉"(银河)的使者,谁能认出这枯木其实是通往天河的仙筏呢?这里把枯木比作通往仙境的木筏,一下子提升了意境,说明平凡事物可能藏着不平凡的本质。诗人可能是借枯树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就像这棵被误认为普通枯木的仙筏,自己的才华也需要知音才能被发现。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把一棵枯树写得既沧桑又神奇,既孤独又高贵。诗人用"苔为叶"、"雪作花"这样新鲜的比喻,让枯树焕发出诗意。最后关于"灵槎"的联想,更是把诗歌从写景提升到了人生感悟的层面,让读者在平凡的景物中看到不平凡的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