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斋独坐赠薛内史
居山四望阻,风云竟朝夕。
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
兰庭动幽气,竹室生虚白。
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
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
日落山之幽,临风望羽客。
岩壑澄清景,景清岩壑深。
白云飞暮色,绿水激清音。
涧户散余彩,山窗凝宿阴。
花草共萦映,树石相陵临。
独坐对陈榻,无客有鸣琴。
寂寂幽山里,谁知无闷心。
译文及注释
居山四望阻,风云竟朝夕。
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幽石:墓石。
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
岫:山洞。
兰庭动幽气,竹室生虚白。
动幽气:幽香浮动。虚白:犹言空明。语本《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
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
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
日暮山之幽,临风望羽客。
羽客:亦称“羽士”、“羽人”。以鸟羽比喻仙人可飞升上天,引申为神仙方士,进而专指道士。后世道士多取以自号。临风望客:希望薛道恒像羽化仙人乘风而至。
岩壑澄清景,景清岩壑深。
白云飞暮色,绿水激清音。
涧户散余彩,山窗凝宿阴。
花草共萦映,树石相陵临。
独坐对陈榻,无客有鸣琴。
寂寂幽山里,谁知无闷心。
注释
幽石:墓石。岫:山洞。
动幽气:幽香浮动。
虚白:犹言空明。语本《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
羽客:亦称“羽士”、“羽人”。以鸟羽比喻仙人可飞升上天,引申为神仙方士,进而专指道士。后世道士多取以自号。
临风望客:希望薛道恒像羽化仙人乘风而至。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隋朝初年。杨素是隋代军事统帅,他的诗有一种朴质劲健的气质,已经开唐代风骨、声律兼备诗风之先声。《山斋独坐赠薛内史诗二首》便是体现他诗风的代表作。薛道衡在隋初曾任内史舍人,与杨素经常诗歌唱酬。薛道衡集中有《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诗》,即酬杨素此篇。
赏析
本诗给人一种寂寞空灵之感,一切都很淡,都很静,有飘浮不可捉摸之感。
“居山四望阻,风云竞朝夕。”起势空灵飘远,极富意境,让人眼前有高山环绕、云雨流离之感。字面一拆,字字无奇,字面一合,顿时有百倍的意境,可见,意远在言外。这是对大环境的冲淡的一笔。“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对仗工整,虚中逐渐趋实,但是空灵的意境有所损伤。本句刻画了环境的静、深、幽,进一步为后面的愁绪造势,正在渐渐地深入之中。“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忽又摇开,造成跌宕的姿态,有小波澜摇曳。这一句的奇在于:日出天明,本该是生机复发、百鸟歌唱、心情舒畅的时刻,作者却逆意而行,对“寂”作进一步的渲染,那淡淡的愁丝几乎已经洋溢出字面,懒懒地在心中潜行了。
再而写到居室,“幽气”“虚白”“落花”“细草”都围绕着居室来写,刻画其幽静、寂寞、凄清的感觉,一切的感觉都是清冷,没有人气。居室的四句,看来仍然是景物描写,无一字提“愁”,无一字提“思”,但是寂寞惆怅之感已经伸手可及,全然浸满读者的心灵。一切的愁绪,后四句给出了原因:故人不在,复又思念故人。美酒盈樽,对面无人,更形伤感。“日暮山之幽,临风望羽客。”最后突又摇开,复现空灵幽远之感,成一摇曳的大波澜。“日暮”暗中呼应“日出”,机心巧运,告诉读者,这思念,又在这日升日落之中独自消受了一天:朝夕之风云,也正对着了这朝夕之愁肠。
本诗哀而不伤,朴实不事雕琢,感情自然而不矫饰。机心藏而不露,自然天成,看似信笔而来,实则颇有匠心。描写起自远山空林,再至兰庭幽室,再至盈樽美酒,由远及近,由大而小,由粗而细,由虚而实,其中情思,缓缓流淌,由朦胧而至清晰。最后忽又挽回到日暮远山,感情也到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全诗浑成一体,从景到情,圆满无缺。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独居山中的生活场景,以及他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全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孤独。
诗的开头写山居环境的封闭与变化:四周都是山,风云从早到晚变幻不停。接着具体描写了山中的景物:深溪上古树横卧,空岩间幽石静卧。太阳升起时,远山变得明亮,鸟儿飞散后树林更显寂静。兰花庭院飘着幽香,竹屋透出清冷的光。这些描写营造出一个远离尘嚣、清幽宁静的山居环境。
中间部分写独居的孤独:落花飞入屋内,细草在台阶堆积,虽然有美酒,但老朋友不在身边。黄昏时分,望着幽静的山色,思念着像仙人一样的朋友。岩石沟壑在清澈的景色中显得更加深邃,白云在暮色中飘飞,绿水发出清脆的声音。这些景物描写既美丽又带着淡淡的忧伤。
最后写独居生活的状态:山洞门口洒落着晚霞余晖,山窗凝结着夜色的阴影。花草相互映衬,树木和岩石彼此依靠。独自坐在陈旧的坐榻上,没有客人来访,只有琴声相伴。在这寂静的深山里,谁能理解我无忧无虑的心境呢?
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山居生活的双重性:既有远离尘世的宁静之美,又有无人相伴的孤独之感。诗人用"无闷心"结尾,看似超脱,实则透露出对知音好友的深切思念。诗中"白云"、"绿水"、"落花"、"细草"等意象清新自然,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居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