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厂肆见小方玉印一刻巩固私印四字桥纽葫芦样玉印一刻帝甥二字虎纽明巩都尉物也辄为咏之
乌驳马入承天门,煤山山亭忍复云。
巩府焚先刘府焚,乃独未毁玉篆文。
帝姬去年悲已薨,家无藏甲犹守城。
汇旁黄绳子女系,毋污贼手此帝甥。
两字岂知早刻印,甥兮甥兮国俱殉。
藩封恨不二王曾,巷战嗟难二卿仅。
巩固实惟巩永固,省文缪篆美无度。
人之不亡帝左右,玉之不变神呵护。
一双中有暗泪流,华池丰屋春暂留。
主印乐安应并匣,几时南去在扬州。
巩府焚先刘府焚,乃独未毁玉篆文。
帝姬去年悲已薨,家无藏甲犹守城。
汇旁黄绳子女系,毋污贼手此帝甥。
两字岂知早刻印,甥兮甥兮国俱殉。
藩封恨不二王曾,巷战嗟难二卿仅。
巩固实惟巩永固,省文缪篆美无度。
人之不亡帝左右,玉之不变神呵护。
一双中有暗泪流,华池丰屋春暂留。
主印乐安应并匣,几时南去在扬州。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两枚小小的玉印,讲述了一段悲壮的明朝末年的历史故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玉印背后的故事 诗中提到的"巩固私印"和"帝甥"玉印,其实是明朝驸马巩永固的遗物。诗人看到这两枚印章时,联想到它们的主人——崇祯皇帝的妹夫巩永固。当时李自成攻破北京,巩永固带着全家自焚殉国,但这两枚玉印却奇迹般保存下来。
2. 悲壮的历史画面 诗中用"乌驳马入承天门"描绘李自成军队攻入北京的场景,"煤山山亭"暗指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通过"巩府焚先刘府焚"等句子,再现了当时皇亲国戚们宁死不屈、举家自焚的惨烈场景。特别感人的是"帝甥"二字,点明巩永固作为皇帝外甥的身份,却最终与国同殉。
3. 印章的象征意义 诗人将这两枚小印章视为忠义的象征:"玉之不变神呵护"说它们历经劫难而不毁,就像忠臣的气节永不改变。"一双中有暗泪流"赋予玉印人的情感,仿佛它们也在为这段历史流泪。最后提到"几时南去在扬州",隐约表达了对南明政权的一丝希望。
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两枚小小的印章,折射出明末那段天崩地裂的历史。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让物品自己"说话",使这段悲壮历史显得更加真实可感。这种通过具体物件来承载宏大历史主题的写法,既含蓄又深刻,让读者在品读中自然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钱载
钱载(1708—1793),字坤一,号萚石,又号匏尊,晚号万松居士、百幅老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朝官吏、诗人、书画家。乾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上书房行走,《四库全书》总纂,山东学政。官至二品,而家道清贫,晚年卖画为生。工诗文精画,善水墨,尤工兰竹,著有《石斋诗文集》。为乾嘉年间“秀水派”的代表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