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只被人收养的鹤雏的生活状态,通过对比野雀的自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与束缚的思考。
前四句写鹤雏的生活:它羽翼未丰,被人圈养,总是卑微地回到固定的栖息地。它踩着青苔在石头上休息,透过竹林的缝隙偷看外面打开的门——这些细节透露出鹤雏虽然被照顾,但活动范围受限,对外界充满好奇。
后四句转向环境描写:远处岛屿秋云飘渺,院子里夜露微凉,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最后两句突然插入热闹的画面:田野里的麻雀们整天忙着吃稻谷,吃得肥嘟嘟的。这里用麻雀的自由觅食反衬鹤雏的拘束——虽然有人喂养不用辛苦,但也失去了翱翔天地的野性。
全诗的精妙在于用"鹤雏"这个意象隐喻文人处境:受权贵供养虽得温饱,却丧失了精神自由。末尾的麻雀不仅是自然场景,更是对世俗生活的暗讽——那些追逐物质的人看似自由,实则被欲望束缚。秋云、夕露的冷清与野雀的喧闹形成强烈反差,暗示着作者对两种生活方式的价值判断。
傅若金
傅若金(1303—1342) 字与砺,一字汝砺,元代新喻官塘(今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塘里村)人。少贫,学徒编席,受业范椁之门,游食百家,发愤读书,刻苦自学。后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虞集、揭傒斯称赏,以异才荐于朝廷。元顺帝三年(1335),傅若金奉命以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当时情况复杂,若金应付自如,任务完成出色。安南馆宾以姬,若金却之去,并赋诗以言节操。欧阳玄赞其“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 归后任广州路学教授,年四十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