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

此日田功晏,未诛冬月茅。
雨收红豆荚,霜老木棉苞。
地薄秋畦苦,官新杂税交。
君看穷鸟至,岁暮亦登庖。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好的,我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分析这首诗。

《十月》这首诗描绘了农历十月的农村景象以及农民的生活状况。接下来,我会逐句进行解释。

1. “此日田功晏”:这句诗描述了某天的农田劳作情景。“田功晏”可以理解为一天的农活结束了,农民们停下劳作,稍作休息。 2. “未诛冬月茅”:这里,“未诛”是还没有完成的意思,“冬月茅”指的是在冬天还未收割的茅草。整句诗可以理解为,冬天的茅草还未收割完毕。 3. “雨收红豆荚”:这句诗描绘了雨后的情景,雨水滋润了红豆,豆荚开始成熟。这是一个生动的景象,让读者感受到自然与生命的活力。 4. “霜老木棉苞”: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气渐冷,霜降来临,木棉树的棉苞也逐渐成熟。这里,“霜老”形容霜降之后的景象,展现出季节的变化。 5. “地薄秋畦苦”:这句诗描述了秋季农田的辛苦。“地薄”指的是土地贫瘠,收成可能不好;“秋畦苦”则直接表达了农民在秋天辛勤耕作的辛苦。 6. “官新杂税交”:这里“官新”指的是新颁布的官税,“杂税交”表示各种杂税纷纷到来。这句话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负担,官府的税收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压力。 7. “君看穷鸟至”:这里的“穷鸟”可以比喻为生活困苦的农民,他们像无处可归的鸟儿一样,面临着生活的困境。 8. “岁暮亦登庖”:虽然生活艰难,但到了年末,他们仍然努力将收获的食物准备供家人食用。“庖”是厨房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农民将收获的食物送到厨房,为家人准备晚餐。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景象和朴实的语言,展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他们对生活的坚韧。诗中的意象如“雨收红豆荚”和“霜老木棉苞”展现了自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读者感受到生活的韵律和节奏。同时,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关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