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写给一位名叫令狐补阙的前辈,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前两句说令狐前辈名声很好,但因为某些原因("阻避钧衡"可能指避开权力斗争)已经十年没担任重要职位了。"碧海"两句用比喻手法:就像巨浪终会托起船只,苍梧(传说中凤凰栖息之地)的祥云预示着他终于得到重用。
中间两句描写送别场景:鲜花迎接他穿着官服离开京城("莺谷"代指长安),柳枝在春风中轻拂马鞭,画面明媚动人。最后两句笔锋一转,想到自己这个漂泊在洞庭湖的失意之人,只能在深夜独自流泪,回忆着渔船上的生活,与令狐前辈的春风得意形成鲜明对比。
全诗用对比手法,一边写前辈的功成名就,一边写自己的落魄凄凉,在祝贺中暗含羡慕与自怜。用"碧浪"、"苍梧"等大气意象衬托前辈,用"夜深双泪"的细节刻画自己,情感真挚动人。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