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华山

太华峙西方,倚天如插刀。
闪烁铁花冷,惨淡阴风号。
云雷莽回护,仙掌时动摇。
流泉鸣青天,乱走三千条。
我来蹑芒蹻,逸气不敢骄。
绝壁纳双踵,白云埋半腰。
忽然身入井,忽然影坠巢。
天路望已绝,云栈断复交。
惊魂飘落叶,定志委铁镣。
闭目谢人世,伸手探斗杓。
屡见前峰俯,愈知后历高。
白日死厓上,黄河生树梢。
自笑亡命贼,不如升木猱。
仍复自崖返,不敢向顶招。
归来如再生,两眼青寥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惊险刺激的登山经历,展现了华山的险峻和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全篇像一部第一视角的冒险电影,充满画面感和心理冲击力。

开头就用"插刀"形容华山像一把直插天空的尖刀,铁青的山色闪着寒光,阴风呼啸,立刻营造出肃杀氛围。诗人用"仙掌动摇""流泉乱走"这些动态描写,让静止的山峰活了起来,仿佛整座山都在呼吸颤抖。

登山过程写得惊心动魄:脚踩悬崖,腰缠白云,时而像掉进深井,时而像坠入鸟巢。栈道时断时续,吓得魂都飞了,只能像戴脚镣的犯人一样小心挪步。最绝的是"白日死厓上,黄河生树梢"——抬头看太阳像死在崖顶,低头黄河竟在树梢高度,这种夸张的视角反差把山势之高写得淋漓尽致。

诗人最后自嘲像个"亡命贼",连猴子都不如,爬到一半就怂了。但正是这种认怂显得真实可爱——面对如此险峰,知难而退也是智慧。下山后"两眼青寥寥"的细节特别传神,活脱脱吓到瞳孔地震的样子。

全诗妙在把登山写成了一场生死冒险,用身体感受代替风景描写,让读者跟着心跳加速。那些夸张比喻不是炫技,而是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真实体验。最终传递的不是征服自然的豪情,而是对天地之大的敬畏。

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