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① 其二
怨羽愁宫,算历劫、沉埋燕代。
恸今古、电光石火,人亡琴在。
南国穿云谁挈去,西台如意空敲坏。
剩孤臣、尚有未灰心,垂千载。
冬青落,花无赖。
枯桐活,天都快。
拭一弹再鼓,只增悲慨。
凄烈似闻山寺泣,箫骚不减松风籁。
叹伯牙、辛苦旧时情,知音解。
恸今古、电光石火,人亡琴在。
南国穿云谁挈去,西台如意空敲坏。
剩孤臣、尚有未灰心,垂千载。
冬青落,花无赖。
枯桐活,天都快。
拭一弹再鼓,只增悲慨。
凄烈似闻山寺泣,箫骚不减松风籁。
叹伯牙、辛苦旧时情,知音解。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满江红》用悲壮的笔调,写出了一个忠臣在乱世中的坚守与孤独。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历史沧桑中的孤独坚守 开篇用"怨羽愁宫"比喻被遗忘的历史遗迹,"沉埋燕代"暗示朝代更迭。就像闪电般短暂的人生("电光石火"),人已逝去,但精神如古琴般留存。忠臣像南飞的孤雁无人相伴("南国穿云"),在西台(象征流亡政权)只能徒劳地敲击如意(一种器物),表达着无人理解的愤懑。
2. 枯木逢春的顽强希望 "冬青落"看似绝望,但"枯桐活"突然转折——干枯的梧桐(古琴材料)复活,连上天都为之动容。诗人反复擦拭古琴弹奏("一弹再鼓"),琴声像山寺哭声一样凄厉,又像松风般萧瑟,这其实是借琴声表达自己不屈的心志。
3. 知音难觅的永恒遗憾 结尾用伯牙绝弦的典故:再精湛的琴艺(比喻忠诚与才华),如果没有知音("知音解")也是徒劳。这个反问式的结尾,道尽了忠臣在乱世中不被理解的永恒孤独。
全词最动人的地方在于:明明知道自己的坚持可能无人理解("空敲坏"),却依然选择"未灰心"地垂范后世("垂千载")。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通过琴声的意象层层递进,最终在悲慨中升华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