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得知堂翁七月十三日北京来书,钤有寿则多辱一印,因拈小调以解之(一九六三年)
忍辱仙人能自在,八千岁里春秋。
拚将身外付悠悠。
几多神话,蟠屈在心头。
比似奘师还怀往,妖魔鬼怪都休。
何人更为记西游。
本来面目,天地一沙鸥。
拚将身外付悠悠。
几多神话,蟠屈在心头。
比似奘师还怀往,妖魔鬼怪都休。
何人更为记西游。
本来面目,天地一沙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苏轼在1963年收到堂翁(可能是他的朋友或长辈)从北京寄来的信,信上钤有“寿则多辱”的印章,苏轼因此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首先,苏轼提到“忍辱仙人能自在”,这里的“忍辱仙人”指的是能够忍受屈辱而不失自在的人。苏轼在这里赞美这种境界,认为即使在八千年的岁月里,这样的人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接着,“拚将身外付悠悠”,这里的“悠悠”指的是时间流逝的无常,苏轼表达了一种超脱的态度,即不把身外之物(如权力、地位等)看得太重,把时间看得很淡。
诗中提到“几多神话,蟠屈在心头”,这里的“神话”可能指的是那些令人敬畏或向往的故事,而“蟠屈在心头”则表示这些故事在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轼接着说“比似奘师还怀往”,这里的“奘师”指的是玄奘,唐代著名的佛教高僧,曾经西行取经。苏轼认为玄奘对西天取经的回忆比自己的感受更为深切。
然后,“妖魔鬼怪都休”,这里的“妖魔鬼怪”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苏轼表达了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最后,“何人更为记西游。本来面目,天地一沙鸥”,这里的“西游”指的是《西游记》,苏轼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这部经典著作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回归本真、顺应自然的心态。
总之,这首诗通过赞美忍辱仙人、表达超脱态度、回忆经典故事等方式,展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