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宝历寺高阁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超脱现实的向往。
前四句写登高远眺的壮阔景象:金碧辉煌的高阁仿佛悬在虚空之中,诗人倚着栏杆迎风长啸。眼前江水汹涌如蛟龙盘踞,星空低垂仿佛伸手就能触到牛郎织女的宫殿。这里用"蛟龙府""牛斗宫"等神话意象,将现实景物写得气势磅礴又充满仙气。
中间两句笔锋一转,从空间转向时间:向北望是楚国故地的残阳,向东看是六朝荒废的宫苑。通过"三楚""六朝"两个历史符号,把眼前的风景瞬间拉长成历史画卷,暗示无论多么强盛的王朝终将化为尘土。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叹:面对历史兴衰既感伤又觉得可笑,真想像大鹏鸟一样乘风直上,脱离这令人惆怅的尘世。这里的"鹏抟颢气"用庄子逍遥游的典故,表达了超越现实困境的渴望。
全诗最精彩的是空间与时间的交织,从高阁到星空,从江水到宫苑,既有"横轩""倚栋"的实景描写,又有"蛟龙府""牛斗宫"的浪漫想象。而历史沧桑感的加入,让壮丽的景色多了深沉的回味。最后用神话典故收尾,把怀古之思升华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显得既苍凉又洒脱。
陈陶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