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人时中之南鸿胪索余诗为韦弦之佩作此与之

炎帝开天,垂仁创制。
爰及西周,眷彼苗裔。
实始焦城,离疆启世。
维陜有焦,古曰名都。
胙土命氏,此其权舆。
有棼孙子,棋跱星敷。
代易世疏,本根一气。
譬若千江,同源派异。
念兹厥初,慨焉以喟。
猗猗令族,来从宛陵。
有璧在怀,和风郁蒸。
匪我则阿,实宗之英。
观光上京,音徽日振。
遨游冬春,载觞载咏。
岂无他人,不如同姓。
携手亡何,周南以迁。
孰是典司,曰胪句传。
何时复来,一别三年。
汉有延寿,经学之宗。
亦有孝然,飞声青龙。
和谈遂饮,奕叶清风。
峨峨德素,开我后人。
庶其绳之,以慰所亲。
匪仁曷仗,匪善曷敦。
一篑非微,为山可至。
千里虽难,脂车策骥。
华胃遥遥,孰敢不厉。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明代文人写给同族兄弟时中的赠别之作,核心是借家族历史勉励对方,充满温情与人生智慧。全诗可分四部分理解:

1. 家族荣光(前16句) 用"炎帝开天"的神话开篇,将家族追溯到西周时期,强调焦姓源自陕西古都,子孙遍布各地。诗人用"千江同源"比喻族人虽分散但血脉相连,唤起家族自豪感。

2. 赞美时中("猗猗令族"至"不如同姓") 夸赞这位来自宛陵的族弟如美玉般温润,风度翩翩。特别提到他们在京城共度的时光——冬天饮酒吟诗,强调"同姓亲人比普通朋友更珍贵"的朴素情感。

3. 离别不舍("携手亡何"至"一别三年") 直接表达对时中调任周南(今河南)的不舍。用"典司胪句传"(负责传令的官职)代指其鸿胪寺工作,暗示虽职务平凡但很重要,期待三年后再聚。

4. 谆谆教诲(最后16句) 举汉代焦延寿(经学家)、焦孝然(隐士)等先祖榜样,告诫族弟要继承"仁善"家风。用"一筐土也能堆成山""给车涂油就能行千里"的比喻,鼓励他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结尾"华胃遥遥,孰敢不厉"——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名门之后,岂敢不努力?

诗中亮点: - 将宏大历史(炎帝、西周)与个人亲情巧妙结合 - 用"千江同源""堆土成山"等生活化比喻讲道理 - 既有"不如同姓"的朴实情感,又有"华胃遥遥"的家族责任感 - 在赠别诗中罕见地平衡了温情与鞭策

现代启示: 诗人告诉我们:家族不仅是血缘纽带,更是精神传承。面对离别,最好的告别不是伤感,而是用祖先智慧激励对方前行。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家族历史相连的视角,至今仍能引发共鸣。

焦竑

焦竑(1540-1620年),字弱侯,号漪园、澹园,生于江宁(今南京),祖籍山东日照(今日照市东港区西湖镇大花崖村),祖上寓居南京。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会试北京,得中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官翰林院修撰,后曾任南京司业。明代著名学者,著作甚丰,有《澹园集》(正、续编)《焦氏笔乘》《焦氏类林》《国朝献徵录》《国史经籍志》《老子翼》《庄子翼》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