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陂塘 奉陪王太守、俞别驾、佟大令雨泛西湖作,起句同用张翥

涨西湖、半篙新雨,画船初试烟水。知君虽作湖山主,心与海鸥相似。

秋欲至,荷叶外、微茫渐识芦花起。溪头洞尾。向山影沉浮,泉花喷薄,频得白鱼喜。

长桥畔,灯火渔村尚未。疏钟微出苍翠。兰桡荡漾无人见,教驻数声歌吹。

觞并止。堤上步、沿洄稍近黄塘寺。林枫乍坠。正宿鸟巢边,凉风萧飒,心动欲归矣。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雨后西湖的泛舟图景,充满了闲适与自然交融的美感。

上半部分写泛舟所见: 开篇用"涨西湖"点出雨后湖水上涨,烟雨朦胧中开始游湖。"虽作湖山主"一句巧妙点出陪同官员的身份,却强调他们放下官威、像海鸥一样亲近自然的心态。接着抓住夏秋之交的细节——荷叶丛中隐约可见初生的芦花,溪水与山影相互映衬,泉水流淌时溅起的水花中不时跃出白鱼,这些动态描写让画面鲜活起来。

下半部分写黄昏归途: 长桥边的渔村还没点亮灯火,山间寺庙的钟声隐约传来。兰舟轻摇时,突然传来的歌声打破了宁静。众人停杯上岸,沿着堤岸漫步,靠近黄塘寺时,枫叶突然飘落。最后以"宿鸟归巢、凉风乍起"的自然景象收尾,暗示出游人触景生情、想要归去的心情。

全词亮点在于: 1. 用"涨""试""起""坠"等动词串联起游湖全过程,像镜头跟随移动 2. 通过白鱼、钟声、枫叶等细节制造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3. 将官员身份与自然野趣的对比写得含蓄有趣 4. 结尾的"心动欲归"四字,把自然景物引发的情感变化写得细腻动人

这种写法让读者仿佛跟着词人一起经历了这场雨湖之游,感受到从出发到尽兴而归的完整心境变化。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