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祀昭陵纪事有作

瑶坛晴雪净春空,剑佩声沉苑路东。
霜露每勤忧圣主,貂珰无复肃斋宫。
通原燎火分宵白,拂树霓旌映晓红。
寂寞翠华谁望幸,惟余金粟鸟呼风。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的是作者在昭陵(唐太宗陵墓)陪祭时的所见所感,通过景物和细节的刻画,表达了对历史盛衰的感慨。

首联"瑶坛晴雪净春空,剑佩声沉苑路东"写祭坛周围的环境:春日的晴空下,洁白的雪覆盖着祭坛,显得格外纯净。过去官员们佩剑行走的声响已经消失,暗示昔日的繁华不再。这两句用"晴雪"的纯净和"剑佩声沉"的寂静形成对比,突出现在的冷清。

中间两联通过细节描写强化这种今昔对比。"霜露每勤忧圣主"说现在依然按时祭祀,表达对先皇的敬意;"貂珰无复肃斋宫"指宦官(貂珰代指宦官)不再像从前那样严肃地维持祭祀秩序。"通原燎火分宵白"写夜间祭火照亮原野,"拂树霓旌映晓红"说晨光中彩旗与朝霞相映,这两句用火光和朝霞的色彩,反衬出陵墓的孤寂。

尾联"寂寞翠华谁望幸,惟余金粟鸟呼风"直接抒发感慨:皇帝的车驾(翠华)不再来临,只有鸟儿在风中鸣叫。金粟指陵墓旁种植的树木,鸟鸣更添寂寥。整首诗通过祭礼的庄严与现实的冷清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感怀,既有对盛唐的追忆,也有对当下衰落的叹息。诗人用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巧妙的今昔对比,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无常。

赵用贤

(1535—1596)苏州府常熟人,字汝师,号定宇。隆庆五年进士。万历初,授检讨。疏论张居正父丧夺情,与吴中行同杖除名。居正死,复故官,进右赞善。历官南京祭酒、吏部侍郎。二十一年,为王锡爵排挤罢归。工诗文,与王道行等称“续五子”;又与胡应麟等称“末五子”。有《国朝典章》、《三吴文献志》、《因革录》、《松石斋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