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杨文昭为刘敬思画
我家茅屋沧江边,屋头高树云相连。
秋声六月常在座,髣髴两耳闻钧天。
朅来城市住未久,已觉尘埃满衣袖。
高堂素壁忽见画,风雨如闻龙怒吼。
忆昔刘郎多好奇,七尺长身玉雪姿。
眼中为惜栋梁具,笑倩杨昭图画之。
杨生好画亦成癖,醉墨淋漓不停笔。
远山近水漫涂抹,铁干虬枝俨行立。
一时清致俱寂然,惟馀此画人间传。
精神恍惚夺造化,意象惨澹含云烟。
吁嗟二公不复见,把玩令人竟忘倦。
老夫白发已如此,往事悠悠泪如霰。
秋声六月常在座,髣髴两耳闻钧天。
朅来城市住未久,已觉尘埃满衣袖。
高堂素壁忽见画,风雨如闻龙怒吼。
忆昔刘郎多好奇,七尺长身玉雪姿。
眼中为惜栋梁具,笑倩杨昭图画之。
杨生好画亦成癖,醉墨淋漓不停笔。
远山近水漫涂抹,铁干虬枝俨行立。
一时清致俱寂然,惟馀此画人间传。
精神恍惚夺造化,意象惨澹含云烟。
吁嗟二公不复见,把玩令人竟忘倦。
老夫白发已如此,往事悠悠泪如霰。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人看到朋友画作后触景生情的场景,充满了对往事的怀念和人生感慨。
开头用"茅屋沧江边"的朴素画面,带出六月秋声、云中仙乐般的闲适生活,这是老人记忆中的美好时光。"尘埃满衣袖"的对比,暗示进城后的生活已失去当初的纯粹。
当老人在堂前突然看到故友的画作时,画中风雨怒龙的逼真气势让他瞬间回到过去。诗中特别提到两位故人:身材挺拔如白玉的刘敬思,和作画时醉墨淋漓的杨文昭。他们一个慧眼识才,一个画技精湛,共同创作了这幅充满生命力的画作——铁骨般的枝干、朦胧的山水都跃然纸上。
如今两位朋友都已离世,唯有画作留存。老人抚摸着画,感觉画中景物仿佛有了生命,云雾缭绕间似乎藏着无尽故事。最后"白发已如此"的叹息和"泪如霰"的比喻,将一位老者对青春友谊的追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表现得格外动人。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是通过一幅画串联起三个人的生命故事:画者的才情、藏画者的眼光、赏画者的感怀。在笔墨山水间,我们看到了中国文人那种"睹物思人"的深厚情感,以及他们对艺术超越时空力量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