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可将以三月归闽赠之

李子少于我,其才殊清美。
云何遭天酷,心事如暮齿。
嗟我亦鲜民,羡子乃有恃。
子言忧实深,门户方子倚。
有妹需择郎,有弟仅断奶。
全家待衣食,远道谋甘旨。
孤生怆闻此,不如子多矣。
作客得所依,万事如家里。
所欠体俱弱,长者忧弗喜。
子有晨昏事,归路见桃李。
得归归亦悲,我诚不如子。
哀情展复收,惟学语可纪。
自我始见子,回顾已千里。
天子苟有馀,学问宁无底。
昔我有所为,微睨不谓尔。
子实工为文,彬戫世莫比。
又复善书翰,得第即太史。
天下艺固多,安用穷人技。
我时喻其意,渐渐道之迩。
翩反颇多姿,幡然忽自改。
年辈但相若,下文曾不耻。
自叹日皇皇,与子共愤悱。
江西与西昆,分别知避取。
古人虽去遥,发箧一一在。
吾乡今陈(伯初先生)郑(太夷丈),有作亦模楷。
当思膏与根,韩公岂妄耳。
自得乃变化,万象奔俶诡。
字句得失间,固可助壤累。
我言日渐狂,子色常甚韪。
即今所有者,如林见蓓蕾。
吁吾忧道孤,赖子能不怠。
作诗述区区,惟以永相矢。
如或传示人,嘻啧必棼起。
高识幸不摇,陋体任成痏。
子如谓我非,焚灰掷流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好友李子(拔可)时写的,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人生感慨。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同情与羡慕交织 开头作者感叹李子比自己年轻却才华出众,但命运坎坷("遭天酷")。虽然作者自己也是孤儿("鲜民"),却羡慕李子至少还有母亲可以依靠("有恃")。这里透露出对朋友既心疼又羡慕的复杂心情。

2. 生活重担的描写 详细描述了李子养家的压力:要给妹妹找夫婿,要照顾还在吃奶的弟弟,全家人靠他养活,还要为远方的母亲尽孝。这些白描让读者看到一个年轻人在乱世中扛起全家生计的艰辛形象。

3. 学问交流的回忆 中间部分转为回忆两人的学术交往。作者欣赏李子的文采和书法,认为他本可以考取功名("得第即太史"),但更看重他们一起钻研学问的时光。提到他们共同研究江西诗派和西昆体的诗歌风格,互相切磋进步。

4. 对文学创作的见解 作者提出重要的文学观点:既要学习古人(如韩愈)和同乡前辈(陈伯初、郑太夷),又要追求"自得"的创新。用"膏与根"比喻传统基础,"万象奔俶诡"形容创作时的文思泉涌,说明打好基础才能自由变化。

5. 真挚的友情告白 最后直接表达对这份友情的珍惜,说自己的文学主张可能显得狂妄,但李子总是认真倾听。把两人的创作比作"林见蓓蕾",期待共同成长。甚至说如果朋友不认同他的观点,宁愿把诗稿"焚灰掷流水",显示出发自内心的尊重。

全诗用朴实自然的语言,把对朋友的关心、对生活的感慨、对文学的追求融为一体。没有华丽辞藻,却能让人感受到乱世中知识分子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共同坚持文化传承的精神力量。最打动人心的,是诗中那种在艰难生活中依然保持对学问的热忱,以及朋友间真诚的相互扶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