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摩崖怀古
上摩石崖与天齐,江头落日云凄凄。
山昏雨暗哀猿啸,步入烟萝转深峭。
元颜千古迹不朽,星斗蛟龙两奇妙。
中兴当时颂大唐,大唐家国天为昌。
妖环忽见诚非祥,土花失色急寿王。
明皇父子紊大纲,从此晏朝耽色荒。
天下黎庶暗罹殃,击损梧桐按霓裳。
谁知鼙鼓动渔阳?肃宗灵武何仓皇?
回来张后年初芳,前杨后李真匪良。
养以天下理所常,胡为南内成凄凉。
三千宫女为谁妆?空遗两鬓愁秋霜。
千载父子堪悲伤,修身齐家肇明皇。
后来历历事愈彰,源流有自咎谁当。
岂惟当时留锦囊,至今人说马嵬坡下尘土香。
译文及注释
湘江曾闻有浯溪,片帆今挂湘东西。
上摩石崖与天齐,江头落日云凄凄。
山昏雨暗哀猿啸,步入烟萝转深峭。
烟萝:被烟雾笼罩的藤萝。
元颜千古迹不朽,星斗蛟龙两奇妙。
中兴当时颂大唐,大唐家国天为昌。
妖环忽见诚非祥,土花失色急寿王。
妖环:指责杨玉环为女妖。土花:指花色如土,不中看。这里是说:唐玄宗的一名妃子叫武惠妃,她因病去世后,唐玄宗对宫中其他的嫔妃都没有看中,却对儿子寿王的妃子杨玉环一见钟情,想方设法霸为己有。先把杨玉环弄到宫中来做女官,赐号为太真;再为寿王娶了左卫郎将韦昭训的女为妾,然后将杨玉环偷偷摸摸地弄进宫来。
明皇父子紊大纲,从此晏朝耽色荒。
天下黎庶暗罹殃,击损梧桐按霓裳。
黎庶:黎民百姓。罹(lí):遭受。霓裳:指《霓裳羽衣曲》。
谁知鼙鼓动渔阳?肃宗灵武何仓皇?
鼙鼓动渔阳:指安禄山反叛,战鼓震动渔阳一带。
回来张后年初芳,前杨后李真匪良。
前杨后李:前面的杨国忠,后面的李辅国。
养以天下理所常,胡为南内成凄凉。
三千宫女为谁妆?空遗两鬓愁秋霜。
千载父子堪悲伤,修身齐家肇明皇。
后来历历事愈彰,源流有自咎谁当。
岂惟当时留锦囊,至今人说马嵬坡下尘土香。
注释
⑴烟萝:被烟雾笼罩的藤萝。⑵妖环:指责杨玉环为女妖。
⑶土花:指花色如土,不中看。这里是说:唐玄宗的一名妃子叫武惠妃,她因病去世后,唐玄宗对宫中其他的嫔妃都没有看中,却对儿子寿王的妃子杨玉环一见钟情,想方设法霸为己有。先把杨玉环弄到宫中来做女官,赐号为太真;再为寿王娶了左卫郎将韦昭训的女为妾,然后将杨玉环偷偷摸摸地弄进宫来。
⑷黎庶:黎民百姓。罹(lí):遭受。
⑸霓裳:指《霓裳羽衣曲》。
⑹鼙鼓动渔阳:指安禄山反叛,战鼓震动渔阳一带。
⑺前杨后李:前面的杨国忠,后面的李辅国。
简析
此诗述写游览浯溪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感,首先是写他在游览浯溪的凄凉环境中,发现元颜颂碑的文与字都很奇妙,认为当时是老天要昌盛大唐。接着慨叹明皇父子耽爱女色,荒废朝政,使老百姓遭殃;肃宗虽然在战火中登位,后来仍让后妃、宦官弄权,落得明皇在南内愁苦度日。进而指出在修身齐家上没有带好头,罪责该由明皇担当,不能只是指责杨贵妃的淫乱。全诗用语沉痛,有力地控诉了唐代的封建统治者,阅后发人深思,令人产生无限感慨。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湖南浯溪的摩崖石刻为切入点,通过怀古反思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教训,语言通俗却蕴含深刻哲理。
开篇用"湘江""片帆"等意象勾勒出浯溪的地理环境,石崖高耸、落日凄凉的画面,为全诗奠定苍凉基调。诗人看到元结、颜真卿留下的摩崖石刻("元颜千古迹"),联想到石刻记载的大唐中兴历史。
接着笔锋直指唐朝衰败根源:唐明皇沉迷杨贵妃("妖环"指杨玉环),导致"父子紊大纲"——先是唐玄宗夺儿媳杨玉环,后是肃宗纵容张皇后干政。诗人用"击损梧桐按霓裳"生动展现统治者醉生梦死,而"鼙鼓动渔阳"(安史之乱爆发)的转折极具戏剧性。
后半部分通过对比揭示历史讽刺:肃宗在灵武仓促即位看似中兴,实则埋下隐患;曾经繁华的南内宫殿(唐玄宗退位后居所)变得凄凉,"三千宫女为谁妆"的质问直指统治者的荒淫误国。
结尾点明核心思想:唐朝衰败的源头("源流有自")在于统治者未能"修身齐家",连马嵬坡(杨贵妃缢死处)的尘土都被说成香的,暗示后人仍未真正吸取教训。全诗以景引史、借古讽今,提醒世人治国必先正己的永恒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