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鹧鸪词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越冈连越井,越鸟更南飞。何处鹧鸪啼,夕烟东岭归。
岭头行人少,天涯北客稀。鹧鸪啼别处,相对泪沾衣。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越冈连越井,越鸟更南飞。何处鹧鸪啼,夕烟东岭归。
岭头行人少,天涯北客稀。鹧鸪啼别处,相对泪沾衣。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杂曲歌辞·鹧鸪词》讲述的是鹧鸪鸟与游子之间的情感联系。诗人通过描绘鹧鸪鸟的叫声和飞行,以及斑竹的哀伤,来表达游子思乡之情和对过往岁月的感慨。
首先,诗中的“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描绘了一幅湘江边的景象,水深而烟雾缭绕,沙岸和枫树林隔开了远处的世界。接着“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则引入了鹧鸪鸟,它们在夕阳斜照下的斑竹林间飞翔,给人一种苍凉而孤独的感觉。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这里指的是湘妃和屈原的故事。湘妃是舜帝的两位妃子,传说她们因思念舜帝而哭泣,泪水化成了斑竹上的泪痕。屈原是伟大的诗人,他因忠诚而被流放,最终投江自尽。这些故事增添了诗歌中的哀愁和悲伤情感。
“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中的鹧鸪鸟成了游子情感的象征,它在游子心中引发了深深的思乡之情。游子们远离故乡,常常感到孤独和哀愁,鹧鸪的叫声仿佛在他们的耳边回响,让他们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故乡。
接下来,“越冈连越井,越鸟更南飞”描述了南方山川的辽阔。越鸟这里指的是南方的鸟类,它们南飞是为了寻找温暖的家。但是“何处鹧鸪啼,夕烟东岭归”则让人联想到鹧鸪鸟在夕阳中归巢,游子们却只能继续他们的旅途,心中充满了无奈。
“岭头行人少,天涯北客稀”进一步描绘了游子们在山岭上的孤独,他们越来越少,而远方的北客则更是稀少。诗句中的最后“鹧鸪啼别处,相对泪沾衣”再次将鹧鸪鸟的叫声与游子的情感联系起来,鹧鸪鸟的叫声在远处回荡,游子们相对无言,只有泪水沾湿了衣襟,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和无法言说的悲伤。
整首诗通过鹧鸪鸟的象征意义,巧妙地传达了游子们在旅途中的孤独、思乡之情以及对过往的怀念。
李涉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