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华 寄余芷丞京邸

丰台唤酒,记红揎舞袖,翠揾啼罗。花天梦影,三生曾伴春婆。

赢得年时笛语,带别愁、飘满烟萝。都付与马头星月,雁底关河。

金门镇怜倦客,算沈腰潘鬓,宫羽消磨。入时深浅,料应难画双蛾。

紫陌冷尘飞处,听西风、又颤铃骡。秋到也,莼鲈归兴若何。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以及自己在京城漂泊的感慨。全词情感细腻,既有对往昔欢乐的回忆,也有对现实无奈的叹息。

上片回忆过去与友人相聚的快乐时光。"丰台唤酒"三句,描绘了当年一起喝酒、看舞的欢乐场景。"花天梦影"四句,则转入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叹,用"三生"(佛教用语,指前生、今生、来生)来形容这段情谊的深厚。最后"都付与"三句,写这些美好回忆如今都化作了旅途中的思念,随着星月、大雁飘向远方。

下片转到当下境遇。"金门"指京城,作者自比为疲惫的旅人。"沈腰潘鬓"用典:沈约说自己腰围变瘦,潘岳说自己鬓发斑白,这里形容自己在京城日渐憔悴。"入时深浅"两句,写自己难以融入京城的生活,就像不会画时髦的眉毛一样。接着描写京城的冷清和秋风中的车马声,烘托出孤寂之感。最后以"莼鲈"(家乡美味)的典故,含蓄地询问友人:秋天到了,你有没有思乡之情?想不想回家?

全词艺术特色鲜明: 1. 时空交错:上片回忆,下片现实,形成对比 2. 善用典故:如"沈腰潘鬓""莼鲈"等,含蓄表达情感 3. 意象生动:"红揎舞袖""雁底关河"等画面感极强 4. 情感真挚:对友情的珍视、对漂泊的无奈都跃然纸上

这首词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写出了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情感:对老友的牵挂,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在繁华都市中的孤独感。虽然写于古代,但这种情感穿越时空,依然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易顺鼎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