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在日观峰(泰山观日出的地方)看到的壮丽景象,充满神话色彩和皇家气派。
前两句用"银河旋转""天宫通道"形容夜空璀璨,太阳神(东皇)举着红色仪仗从云中降临,把日出景象比作神仙下凡。三四句写日出时分的震撼——天界音乐惊醒了游仙梦,站在天门(阊阖)高处感受少女般的晨风,用"少女风"形容清晨微风轻柔纯净。
五六句具体描写日出过程:半夜太阳(阳乌)像从海面镜子飞起,秋分时节的星鸟(星宿)点缀着霜天。最后两句转向人间——长安城祥云缭绕,万里之外都能看到如帝王般辉煌的红日,暗含对盛世的赞美。
全诗巧妙融合神话与现实:银河、太阳神等元素营造仙境感,而"长安""帝日"又落回人间。通过"夜半飞镜""秋分霜空"等精准的时间意象,把日出过程写得既磅礴又细腻。最后将红日比作帝王,既符合泰山作为帝王祭天圣地的背景,又赋予自然景观尊贵气质。
潘之恒
潘之恒(约1536—1621)字景升,号鸾啸生,冰华生,安徽歙县、岩寺人,侨寓金陵(今江苏南京)。嘉靖间官至中书舍人。明代戏曲评论家、诗人。明嘉靖年间,官至中书舍人,得汪道昆保荐,入“白榆社”。与汤显祖、沈璟等剧作家交好。曾从事《盛明杂剧》的编校工作。撰有《叙曲》、《吴剧》、《曲派》等剧评,均收入《亘史》、《鸾啸小品》两集中,撰有诗集《涉江集》。晚年,与黄山结下不解之缘,在黄山汤泉附近建“有芑堂”,广邀宾朋、名人游黄山,使黄山知名度大大提高。又于万历年间重编黄山志,取名《黄海》,随撰随刻,至去世未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