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乘船归乡时遭遇狂风、被迫滞留的焦急心情,同时借自然景象的壮阔反衬出人在命运前的渺小无奈。
前四句用夸张手法写狂风肆虐的洞庭湖景象:连续十天的狂风怒吼("号"是吼叫的意思),把岸边的小船吹得像拴着的葫芦一样摇晃。沅江、湘江的支流掀起白色巨浪,衡山、霍山群峰被黑压压的雾气笼罩。这些描写既真实又充满想象力,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风声、看到惊涛骇浪。
五六句突然转向神话意象:神龙找不到安身的洞穴,黄鹄(传说中的神鸟)也因找不到旧巢而发愁。这里用神兽的困境暗喻自己漂泊无依的状态——连神通广大的龙和鸟都束手无策,何况普通人呢?
最后两句点出全诗主旨:明明家乡的城楼近在咫尺,却因狂风阻隔无法登岸,连眺望故乡的江岸都成了奢望。这种"看得见却回不去"的煎熬,把游子归心似箭却受困于自然的矛盾心理写得淋漓尽致。
全诗妙在将自然威力与人生际遇紧密结合,狂风既是真实天气,也象征人生路上的阻碍。诗中"神龙黄鹄"的比喻新鲜生动,把寻常的阻风经历升华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困境,容易引发每个曾经历"事与愿违"的读者的共鸣。
傅若金
傅若金(1303—1342) 字与砺,一字汝砺,元代新喻官塘(今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塘里村)人。少贫,学徒编席,受业范椁之门,游食百家,发愤读书,刻苦自学。后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虞集、揭傒斯称赏,以异才荐于朝廷。元顺帝三年(1335),傅若金奉命以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当时情况复杂,若金应付自如,任务完成出色。安南馆宾以姬,若金却之去,并赋诗以言节操。欧阳玄赞其“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 归后任广州路学教授,年四十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