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侯儿
韩侯之族世所悲,韩侯有儿人莫知。
我今痛饮淮阴市,请为君歌《韩侯儿》。
侯昔钟室衔冤日,小儿三岁谁能匿。
有客毅然窃负逃,密以情探萧相国。
相国闻之惊且忧,为言关陇不可留。
作书授客使入海,南粤赵佗堪与谋。
赵佗夙与萧韩善,养儿成人延一线。
去韩之半改姓韦,子孙渐繁满乡县。
因之世世为土官,魏晋以后休隐瞒。
萧相前书赵王册,刻诸金石永不刊。
韩襄毅公曾有说,乍闻此事叹奇绝。
其客姓名虽不传,自与程婴比风烈。
钓台之下淮水奔,我来泊舟先怆魂。
千古英雄有本色,死生贵贱何足论。
要知吕亡汉亦灭,韩侯血食至今存。
我今痛饮淮阴市,请为君歌《韩侯儿》。
侯昔钟室衔冤日,小儿三岁谁能匿。
有客毅然窃负逃,密以情探萧相国。
相国闻之惊且忧,为言关陇不可留。
作书授客使入海,南粤赵佗堪与谋。
赵佗夙与萧韩善,养儿成人延一线。
去韩之半改姓韦,子孙渐繁满乡县。
因之世世为土官,魏晋以后休隐瞒。
萧相前书赵王册,刻诸金石永不刊。
韩襄毅公曾有说,乍闻此事叹奇绝。
其客姓名虽不传,自与程婴比风烈。
钓台之下淮水奔,我来泊舟先怆魂。
千古英雄有本色,死生贵贱何足论。
要知吕亡汉亦灭,韩侯血食至今存。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关于忠诚与复仇的传奇故事,主角是西汉开国功臣韩信的后代。全诗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一段被历史掩盖的家族秘辛,歌颂了平凡人的伟大义举。
诗歌开头就点出韩信家族的悲剧命运。韩信被冤杀时,他三岁的儿子被一位义士冒死救走。这位无名英雄带着孩子去找丞相萧何帮忙,萧何虽然震惊,但明白孩子留在中原必死无疑,于是写信让他们投奔南越王赵佗(当时岭南地区的统治者)。赵佗和韩信、萧何本是旧交,就把孩子抚养成人。
最巧妙的是这个家族为了避祸,把"韩"姓去掉一半改成"韦"姓,子孙逐渐在岭南开枝散叶。诗中特别提到,这个秘密在魏晋之后就不再隐瞒了,萧何的亲笔信和赵佗的册封文书都被刻在金石上永久保存。
最后诗人来到韩信故乡淮阴,望着奔流的淮水感慨:虽然吕后害死了韩信,但最终吕氏家族和汉朝都灭亡了,反而是韩信的血脉一直延续至今。这说明真正的英雄气概和忠义精神,比权势富贵更长久。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悬疑故事的手法揭开历史秘闻,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 2. 塑造了三个感人的形象:无辜的孩子、舍命相救的义士、暗中相助的萧何 3. 最后升华主题:正义可能迟到但不会缺席,忠义精神比王朝更永恒 4. 接地气的细节描写,比如改姓的智慧、在岭南繁衍的描写,让历史故事显得真实可感
普通人读这首诗,既能享受历史故事的趣味,又能感受到跨越千年的道义力量,明白什么是真正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