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日晚步月

晚来扶杖看烟鬟,日落柴门夜不关。
岚荡茶园横半岭,云穿松径过前山。
花畦曲曲行三匝,竹径深深露一斑。
试打秋千更神往,已看明月落人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美好的乡村傍晚,通过老人散步的视角,展现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自然画卷。

开篇写一位老人拄着拐杖出门看晚霞("烟鬟"指山间暮霭),柴门夜不闭的细节暗示着乡村的淳朴安宁。接着用"岚荡茶园"和"云穿松径"两个动态画面,把山间的雾气比作在茶园飘荡的轻纱,白云像调皮的孩子穿过松林小径,让静止的山水活了起来。

中间两句用"花畦曲曲"和"竹径深深"勾勒出田园的精致布局,老人绕花畦走了三圈,在幽深竹径中发现点点露珠,这些细腻观察体现了他对生活之美的品味。最后突发奇想打秋千的童心,与天上明月相映成趣,把月光比作落入人间的精灵,让整首诗在奇幻的想象中收尾。

全诗妙在三点:一是用"扶杖"与"打秋千"的对比,展现老人不服老的年轻心态;二是通过"横半岭""过前山"等空间移动,让读者仿佛跟着老人漫步;三是结尾把月光写得触手可及,平凡夜景顿时有了童话色彩。这种将日常景物写出新意的能力,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