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王景略墓

先主反刘璋,兵势颇不顺。
东坡讥孔明,亦属堂堂阵。
如何王景略,仕秦却背晋。
临终戒东伐,又与前踪梗。
后人比诸葛,往往有遗恨。
千载试推详,愿为流俗诤。
当其谒桓温,亦颇识天命。
扪虱肆奇谈,欲移贼臣性。
一蹶水投石,未免怀孤愤。
不楚西则秦,战国有荀孟。
仁义邹邑书,词赋兰台令。
但期吾道行,万流式藻镜。
岂能老圭窬,食与鸡鹜竞。
男儿生世间,匆匆隙驹瞬。
蹉跎成白首,蓬颗没名姓。
李陵走降胡,背楚有韩信。
亦属不平鸣,甘以一身殉。
槁街葬蛮夷,热血钟室衅。
死亦令人惜,不然徒汶汶。
三代无贰臣,两宋始苛论。
不问贤不贤,但争闰与正。
束缚冠组囚,枉投豺虎阱。
身死事益非,贫贱徼天幸。
大哉宣尼言,微管吾左衽。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人物,探讨了忠诚与变通的复杂关系,核心观点是:评判历史人物不能简单用"忠奸"二分法,而要看其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实际贡献。

诗中主要讨论了三位历史人物: 1. 诸葛亮(孔明)被苏轼批评讨伐刘璋不够光明正大,但作者认为这种批评过于苛刻。 2. 王猛(景略)作为晋朝人却辅佐前秦苻坚,临终劝阻苻坚攻打东晋,看似矛盾的行为其实包含深意。 3. 通过李陵投降匈奴、韩信背楚投汉的例子,说明历史人物的选择往往充满无奈。

诗人反对宋朝以后越来越严苛的忠君标准,认为这种"非黑即白"的评判方式: - 忽视了现实困境(如"甘以一身殉"的无奈) - 抹杀了实际功绩(王猛治秦的成就) - 导致很多人才被埋没("蓬颗没名姓")

最后借用孔子称赞管仲的典故("微管吾左衽"),强调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看其实际贡献,而非死守教条。就像管仲虽然侍奉过仇敌,但保卫了中原文明,这才是最重要的。

全诗用历史案例告诉我们:看待历史人物要结合具体处境,理解其选择的复杂性,简单用"叛徒""忠臣"贴标签只会扭曲历史真相。这种开放包容的历史观在今天依然很有启发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