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
山上寺院屋内挂着僧衣,窗外没有人影,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各种鸟儿飞来飞去。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沿着山路往回走,消磨了半个黄昏,却突然听到晚钟声悠悠传来,仿佛与这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了一片。
翠微:青翠的山色,形容山光水色青翠缥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上寺院屋内挂着僧衣,窗外没有人影,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各种鸟儿飞来飞去。
沿着山路往回走,消磨了半个黄昏,却突然听到晚钟声悠悠传来,仿佛与这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了一片。
注释
翠微:青翠的山色,形容山光水色青翠缥缈。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过,访问之意;融,是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首句,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写得干净利落。
次句紧承首句,指出“窗外无人”,也是静悄悄的。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
接下去,第三句“黄昏半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语,句法简洁。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黄昏”,暗示诗人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已在山顶佛寺四周流连了大半天。“下山路”,说明此刻诗人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因此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
“却听钟声连翠微”,“却”字,不仅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还能使人想象诗人蓦然闻钟、回首驻足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个字,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因为作者凝神聆听着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萦绕,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这一句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深情,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
七绝诗篇幅短小,要求作者笔墨精炼。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彩。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没问题,下面是我对这首诗词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这首诗词的题目是《过融上人兰若》,通过对山中的禅室、僧人、窗外景色以及黄昏下山时的情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静谧与禅意。
首先,诗的开篇“山头禅室挂僧衣”,让我们看到了一座位于山头的禅室,禅室外挂着的僧衣,似乎让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位僧人的存在,一种寂静、淡泊的气氛立刻弥漫开来。
接着,“窗外无人水鸟飞”,进一步描绘了禅室周围的宁静环境。窗外没有人,只有水鸟自由飞翔,这种静谧、安详的景象,让人心中产生了一种宁静之感。
然后,诗人笔锋一转,描述了“黄昏半在下山路”的场景。黄昏时分,诗人可能正要离开这个禅室,走在下山的路上,这时候,他听到了什么?
“却听钟声连翠微”。原来,他听到了从山中传来的钟声,这个钟声悠扬深远,似乎与青山翠谷融为一体。钟声通常与佛教寺庙相联系,这里也暗示了禅室的存在和僧人的修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的禅室、僧人、窗外景色以及黄昏下山时的钟声,表达了一种宁静、淡泊、深远的禅意。这种禅意并不是通过繁琐的佛教用语来表达的,而是通过简洁明了的自然景象和日常生活情景来体现的,因此,普通读者也能够领略到其中的精髓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