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写边庭夜警、卫戍将士奋起守土保国的小诗。描写边塞风光和边地征战的作品,在唐诗中屡见不鲜。早在盛唐时期,高适、岑参、李颀等人就以写这一方面的题材而闻名于世,形成了著名的所谓“边塞诗派”,以后的一些诗人也屡有创作。但这组小诗,却能在写同类生活和主题的作品中,做到“语意新奇,韵格超绝”(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评此组诗语),不落常套,这是值得赞叹的。
“朔风吹雪透刀瘢”,北地严寒,风雪凛冽,这是许多边塞诗都曾写过的,所谓“九月天山风似刀”(岑参),所谓“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再夸张些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但总还没有风吹飞雪,雪借风势,用穿透刀瘢这样的形容使人来得印象深刻。边疆将士身经百战,留下累累瘢痕,如王昌龄所写:“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其艰险痛苦情形栩栩如生;而这首小诗却写负伤过的将士仍在守戍的岗位上继续冲风冒雪,又不是单就风雪本身来描写,而是说从已有的刀瘢处透进去,加倍写出戍边将士的艰辛。次句“饮马长城窟更寒”,是由古乐府“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句化来,加一“更”字,以增其“寒”字的份量。这两句对北地的严寒做了极至的形容,为下文蓄势。
“半夜火来知有敌”,是说烽火夜燃,响起敌人夜袭的警报。结句“一时齐保贺兰山”,是这首小诗诗意所在。“一时”,犹言同时,无先后;“齐”,犹言共同,无例外,形容闻警后将士们在极困难的自然条件下,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英雄气概。全诗格调急促高昂,写艰苦,是为了表现将士们的不畏艰苦;题名为“怨”,而毫无边怨哀叹之情,这是一首歌唱英雄主义、充满积极乐观精神的小诗。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边关将士在寒冬中坚守阵地的场景,充满战场的肃杀与军人的热血。
第一句"朔风吹雪透刀瘢"用凛冽的北风和刺骨的飞雪,穿透战士身上的刀疤这个细节,既写出边关的极寒天气,又暗示将士们身经百战的经历。一个"透"字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寒风钻入旧伤的刺痛。
第二句"饮马长城窟更寒"通过战马在长城洞穴饮水的画面,用战马的感受侧面烘托环境之冷。长城本身是防御工事,此刻却成了避寒的场所,暗示战事之艰苦。
后两句笔锋一转,写深夜烽火报警的紧张时刻。"半夜火来知有敌"的"火"字突然打破雪夜的寂静,而"一时齐保贺兰山"展现将士们迅速集结、誓死守卫的场面。没有直接描写厮杀,但"齐保"二字已让人感受到同仇敌忾的气势。
全诗短短四句,既有风雪严寒的环境压迫,又有临敌作战的紧张热血。最动人处在于始终将自然环境的残酷与军人职责的庄严交织在一起,通过"刀瘢""饮马""烽火"等典型意象,让读者看到边关将士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长城。